下巴,即医学上的颏部,是面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外貌美观,在中医理论中,下巴区域还分布着多个重要穴位,这些穴位与经络系统紧密相连,通过刺激它们可以调节身体机能、缓解不适、促进健康,下巴的穴位多归属于胃经、任脉等经络,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面部气血运行密切相关,了解这些穴位的位置、功效及适用方法,对于日常保健和自我调理具有重要意义。
从解剖位置来看,下巴位于下颌骨的下缘,覆盖着皮肤、皮下脂肪及肌肉(如颏肌、降下唇肌等),中医认为,面部是“诸阳之会”,经络丰富,穴位密集,下巴区域作为面部的下端,既是足阳明胃经的循行之处,也是任脉穴位的重要分布区,下巴的穴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每个穴位都有其独特的定位和功效:

-
承浆穴
承浆穴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位于下巴的正中央,即下唇下方、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它是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具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作用,中医认为,承浆穴可调理任脉气血,缓解口眼歪斜、牙龈肿痛、流涎等症状,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瘫、三叉神经痛、口腔溃疡等疾病,日常保健时,可用指腹轻轻按压承浆穴,每次3-5分钟,每日1-2次,有助于改善面部血液循环,缓解口干、口苦等不适。 -
地仓穴
地仓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口角外侧旁开0.4寸(约一横指)处,即口角旁与下巴交界处的凹陷中,地仓穴是面部气血的重要通道,具有祛风通络、舒筋活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口角歪斜、流涎、面肌痉挛等面部疾病,中医有“地仓善治口歪斜”之说,常配合颊车、合谷等穴位治疗面瘫,按摩地仓穴时,可用双手食指指腹同时按压,力度以局部酸胀为宜,每次持续2-3分钟,每日可多次进行,有助于促进面部肌肉恢复弹性。 -
颊车穴
颊车穴同样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处,即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的凹陷中,该穴位是治疗面部疾病的要穴,具有祛风清热、开关通络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牙痛、面颊肿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等症状,现代研究表明,刺激颊车穴可调节咀嚼肌功能,缓解颞下颌关节紊乱,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颊车穴,力度由轻到重,每次3-5分钟,每日1-2次,或用牙咬合时感受咬肌隆起处,找准穴位后重点按揉,对缓解牙痛、改善咬合功能有较好效果。 -
大迎穴
大迎穴位于下颌骨下缘,咬肌前缘的凹陷处,即下巴角前约1.3寸(约两横指)的位置,也属于足阳明胃经,该穴位具有疏风解表、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牙痛、颊肿、面瘫、颈部僵硬等病症,中医认为,大迎穴是胃经气血上行的重要节点,刺激它能促进面部气血运行,缓解因“风邪”引起的面部不适,日常保健时,可用中指指腹按揉大迎穴,每次2-3分钟,每日1次,配合颈部按摩可增强效果。(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颧髎穴
颧髎穴虽位于颧骨下缘,但其下缘靠近下巴区域,属于手太阳小肠经,是面部气血的重要枢纽,该穴位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具有祛风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齿痛、面肿等症状,按摩颧髎穴时,用食指或中指指腹按揉,力度适中,每次3-5分钟,每日1次,可配合地仓、颊车等穴位治疗面部疾病。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下巴区域的主要穴位,以下表格总结了其定位、所属经络及核心功效:
穴位名称 | 定位位置 | 所属经络 | 核心功效 |
---|---|---|---|
承浆穴 | 下唇正下方,颏唇沟正中凹陷处 | 任脉 | 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缓解口歪、牙龈肿痛 |
地仓穴 | 口角旁开0.4寸,凹陷中 | 足阳明胃经 | 祛风通络、改善面瘫,治疗流涎、面肌痉挛 |
颊车穴 | 下颌角前上方,咬肌隆起凹陷处 | 足阳明胃经 | 祛风清热、缓解牙痛,调节咀嚼肌功能 |
大迎穴 | 下颌骨下缘,咬肌前缘凹陷处 | 足阳明胃经 | 疏风解表、消肿止痛,治疗颊肿、颈部僵硬 |
颧髎穴 | 颧骨下缘凹陷处(近下巴) | 手太阳小肠经 | 祛风通络、改善眼睑瞤动,辅助治疗口眼歪斜 |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下巴穴位时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皮肤损伤;孕妇、皮肤破损者及有严重出血倾向者应谨慎按摩;若用于治疗疾病,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以免延误病情,下巴穴位的保健效果需长期坚持,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清淡饮食)才能发挥最佳作用。
相关问答FAQs

Q1:经常按摩下巴的承浆穴和颊车穴,能否改善面部浮肿?
A1:承浆穴和颊车穴对改善面部浮肿有一定辅助作用,承浆穴属任脉,可调节水液代谢,帮助缓解因湿气重引起的面部浮肿;颊车穴位于咀嚼肌处,按摩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淋巴回流,从而减轻因循环不畅导致的浮肿,但需注意,面部浮肿可能与肾脏、心脏等疾病相关,若浮肿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再配合穴位按摩保健。
Q2:按摩下巴穴位时,需要配合使用精油或按摩膏吗?
A2:按摩下巴穴位时,可根据个人皮肤状况选择是否使用精油或按摩膏,干性皮肤或秋冬季节,适量使用温和的按摩油(如橄榄油、椰子油)可减少皮肤摩擦,增强按摩舒适度;油性皮肤或易长痘者,建议选择无油、清爽的按摩凝胶,或直接用指腹按摩,避免堵塞毛孔,若用于治疗牙痛、面瘫等疾病,中医有时会配合使用具有通络活血功效的中药膏(如红花膏),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以免引起皮肤过敏或加重症状。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