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是人体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主要由肝脏合成,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物质、营养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上,白蛋白常用于低蛋白血症、休克、烧伤、肝硬化等疾病的治疗,但作为一种血液制品,其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密切监测。
白蛋白的常见副作用
白蛋白的副作用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可能涉及多个系统,具体表现如下: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白蛋白较为常见的副作用,轻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重者可出现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过敏反应多发生于首次输注或高浓度、快速输注时,可能与制剂中的杂质或个体敏感性有关,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使用前需皮试,输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备好抗过敏药物及抢救设备。
发热反应
部分患者在输注白蛋白后可能出现发热,多为中度发热(38℃左右),伴寒战、头痛等,这可能与制剂中的热原物质或免疫反应有关,发热反应通常在输注后1-3小时内发生,可暂停输注并给予物理降温或解热药,必要时更换批号或停药。
心血管系统反应
白蛋白输注过快或剂量过大时,可能导致血容量急剧增加,加重心脏负荷,尤其对于心功能不全、老年患者或儿童,可能引发肺水肿、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输注速度应严格控制,通常起始速度不超过1mL/min,无不良反应后可适当加快,但成人一般不超过2mL/min,儿童不超过1mL/min。
肾功能损害
虽然白蛋白本身不直接损伤肾脏,但在血容量急剧增加或原有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压升高,加重肾脏负担,部分白蛋白制剂中含有的钠离子较高,可能加重水钠潴留,对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时需调整剂量,并监测尿量及血肌酐水平。

电解质紊乱
白蛋白制剂中含有一定量的钠、氯等电解质,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如高钠血症、高氯血症,对于需要限盐的患者(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应选择低钠白蛋白制剂,并定期监测电解质。
其他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或头晕、乏力等一般不适反应,长期反复输注可能增加产生抗体的风险,但较为罕见。
特殊人群的用药风险
人群类型 | 潜在风险 | 注意事项 |
---|---|---|
心功能不全患者 | 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荷,诱发肺水肿、心力衰竭 | 严格掌握适应症,减慢输注速度,监测中心静脉压及肺部体征 |
肾功能不全患者 | 肾小球滤过压升高,加重肾损伤;水钠潴留 | 避免大剂量使用,监测尿量、电解质及肾功能 |
老年患者 | 血管弹性差,对血容量变化耐受性低;常合并基础疾病 | 减慢输注速度,从小剂量开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
儿童患者 | 血容量相对较小,易发生循环超负荷;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 | 按体重计算剂量,输注速度更慢,需专人监护 |
过敏体质者 | 过敏反应风险较高 | 使用前皮试,备好抢救药品,输注前可预防性使用抗组胺药 |
使用白蛋白的注意事项
- 严格掌握适应症:白蛋白并非营养补充剂,仅适用于低蛋白血症伴水肿、休克、烧伤等特定情况,不得滥用,单纯营养不良或肾病综合征无低蛋白血症表现时,使用白蛋白可能无效且增加风险。
- 输注前检查:检查制剂是否澄明、有无沉淀、包装是否完好,核对批号、有效期,避免使用变质产品。
- 控制输注速度:遵循“先慢后快”原则,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出现异常立即停药并处理。
- 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白蛋白不得与氨基酸、血管活性药物等混合输注,以免发生沉淀或影响药效。
- 监测不良反应:输注过程中及输注后24小时内,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尿量等。
相关问答FAQs
Q1:白蛋白能提高免疫力吗?长期使用会有依赖性吗?
A1:白蛋白并不能直接提高免疫力,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胶体渗透压和运输物质,而免疫球蛋白(另一种血液制品)才参与免疫调节,长期使用白蛋白不会产生生理依赖性,但若患者持续存在低蛋白血症,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而非单纯依赖输注白蛋白,不合理使用反而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Q2:白蛋白价格较高,能否用其他药物替代?
A2:白蛋白的替代需根据具体病情决定,对于低蛋白血症,若患者能进食,可通过口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或补充复方氨基酸、水解蛋白等改善;对于休克患者,若无白蛋白禁忌,生理盐水或人工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可作为初始扩容选择,但白蛋白在维持胶体渗透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于严重低蛋白血症或合并水肿的患者,仍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不可盲目替代。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