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伴有剧烈瘙痒,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管性水肿,严重时可累及呼吸道、消化道,甚至引发过敏性休克,其病因复杂多样,涉及免疫、感染、药物、物理因素等多个方面,明确病因对治疗和预防复发至关重要,以下从不同类别详细分析可能引起荨麻疹的疾病及相关因素。
感染性疾病
感染是荨麻疹最常见的诱因之一,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通过病原体直接刺激或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皮肤病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病毒感染:如感冒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风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儿童急性荨麻疹中,病毒感染占比高达30%以上,通常伴随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风团可在感染控制后逐渐消退。
- 细菌感染:链球菌感染(如扁桃体炎、咽炎)、葡萄球菌感染、幽门螺杆菌(胃部慢性感染)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关系密切,通过激活胃黏膜免疫反应,释放炎症介质引发风团。
- 真菌与寄生虫感染:如皮肤癣菌、念珠菌感染,或蛔虫、绦虫、弓形虫等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多通过虫体代谢产物或虫卵抗原引发过敏反应,常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的荨麻疹。
免疫性疾病
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异常状态可导致荨麻疹,与机体免疫系统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有关。
- 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约占慢性荨麻疹的30%-50%,患者体内可产生针对IgE或IgE受体的自身抗体,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引发风团。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SLE患者可出现荨麻疹样皮损,常伴随其他系统症状(如关节痛、肾脏损害、光过敏等),与免疫复合物沉积、血管炎有关。
- 类风湿关节炎(RA):部分RA患者合并慢性荨麻疹,可能与炎症因子(如TNF-α、IL-6)过度释放或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 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如桥本甲状腺炎)可通过自身免疫机制诱发荨麻疹,抗甲状腺抗体(如抗TPO抗体)可能参与发病。
药物相关因素
药物是荨麻疹的重要诱因,可通过直接刺激肥大细胞、或作为半抗原引发过敏反应。
- 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释放青霉烯酸,作为半抗原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引发I型超敏反应。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可抑制环氧化酶(COX),导致花生四烯酸代谢异常,白三烯合成增加,诱发或加重荨麻疹(部分患者为COX-1不耐受)。
- 解热镇痛药与造影剂:如对乙酰氨基酚、碘造影剂,可直接激活补体系统或肥大细胞,导致非IgE介导的荨麻疹。
- 生物制剂与疫苗:如某些单克隆抗体(如抗TNF-α制剂)、疫苗(如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可能通过免疫原性引发过敏反应。
物理与环境因素
物理刺激(如摩擦、压力、温度)及环境因素(如花粉、尘螨)可直接或间接诱发荨麻疹。
- 物理性荨麻疹:
- 人工荨麻疹:皮肤机械性刺激(如抓挠、压迫)后出现线性风团,又称“皮肤划痕症”。
- 冷接触性荨麻疹:暴露于寒冷环境(如冷水、冷空气)后,暴露部位出现风团,严重者可出现全身反应、休克。
- 热接触性荨麻疹:皮肤接触热物(如热水、热饮)后局部风团,与热诱导肥大细胞活化有关。
- 日光性荨麻疹:紫外线或可见光照射后诱发,表现为暴露部位红肿、风团。
- 振动性荨麻疹:振动刺激后局部或全身风团,伴瘙痒、灼烧感。
- 环境因素:花粉、尘螨、动物皮屑、霉菌等吸入性过敏原,或食物(如海鲜、芒果、坚果)、食物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等食入性过敏原,可通过IgE介导或非IgE机制引发荨麻疹。
其他系统性疾病
部分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伴随荨麻疹,作为疾病的表现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炎症性肠病(IBD):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细菌抗原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免疫反应和荨麻疹。
- 恶性肿瘤:淋巴瘤(如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实体瘤(如肺癌、胃癌)等,可通过肿瘤抗原刺激免疫系统,或释放炎症介质(如组胺、细胞因子)导致荨麻疹,多为慢性、顽固性发作。
- 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可能因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引发非特异性荨麻疹。
与荨麻疹相关的疾病分类总结
类别 | 常见疾病/因素 |
---|---|
感染性疾病 | 病毒(感冒、EB病毒、肝炎)、细菌(链球菌、幽门螺杆菌)、寄生虫(蛔虫、绦虫) |
免疫性疾病 | 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桥本甲状腺炎 |
药物因素 | 抗生素(青霉素)、NSAIDs(阿司匹林)、造影剂、生物制剂 |
物理与环境因素 | 人工荨麻疹、冷/热/日光性荨麻疹、过敏原(花粉、尘螨、食物) |
其他系统疾病 | 炎症性肠病、恶性肿瘤(淋巴瘤、白血病)、心血管疾病 |
相关问答FAQs
Q1:荨麻疹一定是过敏引起的吗?
A:不一定,荨麻疹的病因复杂,仅约30%与明确过敏原(如食物、药物、花粉)相关,其余70%为非过敏性因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物理刺激(如压力、冷热)、内分泌变化(如月经期)、精神压力等,甚至部分患者找不到明确病因(特发性荨麻疹),需结合病史、检查综合判断,而非简单归因于“过敏”。
Q2:慢性荨麻疹需要长期用药吗?如何减少复发?
A:慢性荨麻疹(症状持续≥6周)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非“根治”,一线治疗为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若效果不佳可增加剂量或联合其他药物(如奥马珠单抗),减少复发的关键包括:避免诱因(如压力、冷热刺激、可疑药物)、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甲状腺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保持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可逐渐减药甚至停药,但部分可能需长期低剂量维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