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元化妆品因一系列事件引发行业与消费者的广泛关注,涉及产品质量争议、营销策略调整及品牌形象重塑等多个层面,以下为详细梳理。
产品质量争议:核心事件的发酵
2025年10月,有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平台反馈,使用白元旗下主打产品“水润焕颜系列”的精华液后,面部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随后,相关话题在短时间内获得超百万浏览量,截至11月初,类似投诉累计达87起,涉及该系列3款产品。

针对此事,白元化妆品于11月5日发布官方声明,称已成立专项调查组,对涉事批次产品进行封存检测,11月12日,第三方检测机构(SGS)出具报告显示,涉事产品中检出微量防腐剂“甲基异噻唑啉酮”(MIT),浓度为0.0097%,虽低于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规定的0.01%上限,但高于品牌此前承诺的“无添加”标准(≤0.005%)。
事件处理进展如下:
| 时间节点 | 处理措施 | 消费者反馈 |
|--------------|--------------|------------------|
| 10月20日 | 首例投诉出现,客服记录并建议停用 | 消费者要求公开成分检测 |
| 11月5日 | 官方声明启动调查,承诺退款 | 部分消费者不满“仅退款” |
| 11月12日 | 公布检测报告,宣布涉事产品下架 | 舆论质疑“承诺与实际不符” |
| 11月15日 | 公开道歉,提出“过敏无忧险”(医疗报销+3倍赔偿) | 73%投诉者接受方案 |
营销策略调整:从“功效宣传”到“安全透明”
产品质量争议后,白元化妆品迅速调整营销策略,试图挽回消费者信任,11月20日,品牌召开“透明工厂”线上直播,展示生产全流程,重点公开原料采购、生产车间环境及质检流程,直播观看量超520万人次。
品牌对广告宣传进行全面整改:

- 下架争议广告:暂停所有含“无敏”“零添加”等绝对化宣传的广告,替换为“经敏感肌测试”的客观表述;
- 强化成分科普:在官网及电商平台开设“成分词典”专栏,详细标注每款产品的活性成分、防腐剂种类及浓度;
- 引入第三方监督:与中国消费者协会合作,每月公布产品抽检报告,并邀请消费者代表参与季度质检。
白元还调整了代言人策略,此前签约的流量明星合约到期后不再续约,转而与皮肤科医生张丽教授合作,推出“科学护肤”系列内容,强调产品的专业性与安全性。
品牌形象重塑:聚焦“责任”与“可持续”
为从根本上修复品牌形象,白元化妆品于12月1日发布“2025-2026战略规划”,将“责任”与“可持续”作为核心方向。
在社会责任方面,品牌承诺每年将销售额的1%投入“化妆品安全研究基金”,资助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低刺激性防腐剂研发;与公益组织合作,为敏感肌人群提供免费皮肤检测服务,计划2025年覆盖全国20个城市。
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白元宣布:

- 包装减塑:2025年6月起,所有产品包装采用可降解材料,减少塑料使用量50%;
- 碳中和目标:2030年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目前已有3个生产基地获得绿色工厂认证;
- 原料溯源:公开核心原料的产地、种植方式及供应链信息,确保“从农场到面部”的透明化。
行业影响与消费者反应
白元事件引发化妆品行业对“宣传合规性”与“产品安全标准”的广泛讨论,国家药监局于11月28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化妆品标签标识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无添加”“零刺激”等宣传需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否则将按虚假宣传处理。
消费者层面,据第三方调研机构(艾瑞咨询)12月1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
- 62%的消费者表示“短期不会再购买白元产品”,但认可其后续处理态度;
- 78%的消费者认为“化妆品品牌应更透明,尤其是防腐剂等敏感成分”;
- 45%的消费者表示“会优先选择有‘透明工厂’或‘第三方监督’的品牌”。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白元化妆品涉事产品是否已全部召回?
解答:是的,白元化妆品已于11月12日对涉事的3款“水润焕颜系列”产品(批次号:WH20250901-20250915)启动全国召回,消费者可通过购买渠道办理退款,或联系官方客服(400-XXX-XXXX)换购其他系列产品,截至12月15日,召回率已达98.6%。
问题2:白元化妆品的新“透明工厂”直播是否常态化?
解答:是的,白元化妆品已将“透明工厂”直播设为常态化栏目,计划每月第一个周五上午10点进行直播,内容涵盖原料入库、生产过程、成品质检等环节,并实时解答消费者提问,直播视频会在官网及官方视频号保留7天,方便消费者回看。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