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化妆品原料手册是化妆品行业的重要技术文献,系统收录了化妆品生产中允许使用的原料名称、CAS号、INCI名称、限制条件、安全使用量及功能分类等信息,为企业研发、生产、备案及监管提供科学依据,该手册由权威机构定期更新,以适应全球化妆品法规的动态变化和原料安全评估技术的发展,确保消费者使用产品的安全性与合规性。
手册的核心内容框架
最新版化妆品原料手册通常包含以下核心模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原料目录:按INCI(国际化妆品成分命名)字母顺序排列,每个原料条目包含基础信息(如化学结构、分子式)、来源(天然/合成)、主要功能(保湿、防腐、美白等)及法规状态(是否在中国、欧盟、美国等允许使用)。
- 限制条件:明确原料的使用范围(如仅用于驻留类产品)、最大允许浓度、标签标注要求(如含特定致敏原料需标注),以及禁用成分清单(如汞、氢醌等)。
- 安全评估数据:引用权威机构(如欧盟SCCS、美国CIR)的安全评估结论,包括原料的急性毒性、刺激性、致敏性及长期使用风险,部分原料还会标注“需监测杂质”(如苯甲酸中需控制苯含量)。
- 功能分类索引:按原料功能(防腐剂、防晒剂、色素等)分类,便于企业快速定位特定功能的合规原料,例如防腐剂需单独标注“防腐剂”及具体名称(如苯氧乙醇)。
2025-2025版更新要点
与上一版相比,最新版手册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修订:
- 新增原料:纳入了约50种新型原料,包括植物提取物(如雨生红球藻提取物,抗氧化功能)、生物发酵产物(如透明质酸钠衍生物,保湿增效)及新型防晒剂(如Uvinul T 150,广谱防晒)。
- 限制条款调整:对部分争议原料加强管控,例如对尼泊金酯类防腐剂(如羟苯甲酯)在儿童产品中的使用浓度从0.4%降至0.2%,并要求标注“含防腐剂”。
- 安全评估更新:修订了10余种原料的安全评估报告,如水杨酸(新增“含水杨酸产品需标注三岁以下儿童慎用”)、视黄醇(明确“驻留类产品最大浓度0.3%”)。
- 国际法规协调:参考欧盟(EC 1223/2009)、美国(FDA化妆品法规)最新动态,统一了部分原料的INCI命名标准,PEG-40氢化蓖麻油”改为“PEG-40氢化蓖麻油(and)”。
原料合规使用的关键原则
- “无添加”与“宣称合规”:手册明确“无添加”需符合所有禁用成分清单,且允许添加的防腐剂、香精等需在标签中如实标注,避免误导消费者。
- 原料安全性验证:企业需对原料进行供应商审核(如提供原料安全数据表MSDS)及杂质检测,特别是植物提取物需控制农药残留(如重金属、塑化剂)。
- 复配原料的风险评估:若原料中含多种活性成分(如“美白复合物”),需分别评估各成分的协同作用及安全性,而非仅依赖单一成分数据。
常见原料功能及示例
| 功能类别 | 代表原料 | 主要作用 | 使用限制(示例) |
|---|---|---|---|
| 保湿剂 | 甘油、透明质酸钠 | 维持皮肤角质层水分 | 无特殊限制,浓度一般≤5% |
| 防腐剂 | 苯氧乙醇、山梨酸钾 | 抑制微生物生长 | 苯氧乙醇浓度≤1%,需标注“含防腐剂” |
| 美白剂 | 烟酰胺、熊果苷 | 抑制黑色素生成 | 熊果苷浓度≤7%,需标注“含熊果苷” |
| 防晒剂 | 二氧化钛、阿伏苯宗 | 吸收或散射紫外线 | 二氧化钛浓度≤25%,需标注“含防晒剂” |
相关问答FAQs
Q1:最新版手册中新增的“雨生红球藻提取物”有何使用注意事项?
A1:雨生红球藻提取物主要功能为抗氧化(含虾青素),手册规定其使用浓度需≤2%,且产品pH值需控制在5.0-7.0(避免虾青素降解),因提取物可能含微量藻类蛋白,建议在标签中标注“含藻类提取物”,敏感人群需进行斑贴测试。
Q2:企业如何快速查询原料在多国法规中的合规性?
A2:可通过手册中的“国际法规索引”模块,按原料名称查询其在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欧盟《化妆品法规附件VI》、美国《化妆品成分审查数据库》中的状态,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在中国允许使用(但浓度受限),欧盟允许使用但需标注,美国则未被CIR明确限制,但需符合FDA一般标签要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