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血管痣?
血管痣,医学上更准确的名称是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畸形,它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痣”(痣是黑色素细胞的聚集),它是一种由皮肤或皮下组织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异常增生或扩张而形成的良性肿瘤或畸形。
就是皮肤上的血管“长错了”或者“变多了”,形成了一个可见的红色、紫色或蓝色的斑片或结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主要类型和特点
血管痣根据其病理结构和临床表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鲜红斑痣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俗称“红胎记”。
- 外观:通常是平坦的、边界清晰的粉红色、红色或紫红色斑片,按压时颜色会暂时褪去,松手后恢复。
- 成因:主要是由于真皮层内毛细血管的扩张,而不是细胞增生,它属于一种毛细血管畸形。
- 特点:
- 先天存在:出生时就有,通常会随身体成比例生长。
- 颜色变化: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颜色加深,从粉红变为深红或紫红。
- 不自行消退:鲜红斑痣不会像蒙古斑那样自行消退。
- 好发部位:常见于面部、颈部和头皮。
- 潜在风险:如果位于前额、眼睑或枕部,有时可能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Sturge-Weber综合征)相关,需要医生评估,长在面部的鲜红斑痣可能对患者心理造成影响。
草莓状血管瘤
也称为“毛细血管瘤”或“婴幼儿血管瘤”。
- 外观:初期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柔软、略高出皮面的斑块,看起来像一颗草莓。
- 成因:这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形成的,属于一种真性肿瘤。
- 特点:
- 生长迅速:通常在出生后几周内出现,并在出生后第一年内快速生长(增殖期)。
- 自行消退:这是它最重要的特征!大约在1岁后开始缓慢消退,到5-10岁左右,大部分可以完全或基本消退,皮肤可能留下轻微的痕迹或恢复正常。
- 好发部位:常见于头颈部和皮肤。
- 潜在风险:如果长在眼周、鼻部、口腔或会阴等特殊部位,或生长速度异常快、面积巨大,可能影响功能(如视力、呼吸、进食),需要及时就医干预。
海绵状血管瘤
这是一种更深层的血管畸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外观:通常是皮下的、柔软的、可压缩的蓝色或紫色包块,表面皮肤颜色可能正常,也可能呈蓝色,按压时包块会缩小,松开后恢复原状。
- 成因:是由静脉血管丛或较大血管的畸形扩张形成的,属于静脉畸形。
- 特点:
- 位置深:位于皮下脂肪层甚至更深的肌肉层。
- 不会自行消退:通常会伴随终生,可能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增大。
- 症状:通常没有自觉症状,但如果位置较深或较大,可能会引起局部胀痛,有时会因为内出血而突然增大、变硬并伴有疼痛。
- 好发部位:全身各处,常见于头面、颈部和四肢。
如何区分血管痣和普通痣?
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判断:
| 特征 | 血管痣 (血管瘤) | 普通痣 (色素痣) |
|---|---|---|
| 颜色 | 红色、粉红色、紫色、蓝色(由血液颜色决定) | 棕色、黑色、肤色(由黑色素决定) |
| 按压 | 颜色会褪去(因为血液被挤走) | 颜色不变 |
| 触感 | 可能是温热的(血流丰富),或柔软的 | 通常是平坦或略凸起,触感正常 |
| 生长方式 | 鲜红斑痣:大小随身体生长;草莓状:先快后慢消退;海绵状:持续存在 | 通常稳定,大小和颜色变化缓慢 |
| 出现时间 | 多为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 | 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出现 |
需要治疗吗?
不一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观察等待(适用于大部分情况):
- 草莓状血管瘤:如果生长部位不特殊、没有快速增大、不影响功能,通常可以观察等待其自行消退。
- 小而稳定的鲜红斑痣:如果位于隐蔽部位,不影响美观,可以选择不治疗。
-
积极治疗(适用于以下情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影响美观:尤其是在面部等暴露部位的鲜红斑痣,对患者心理造成较大影响。
- 影响功能:如长在眼睑、口唇、鼻腔、会阴等部位,影响视力、进食、呼吸等。
- 并发症风险:巨大或快速生长的血管瘤可能导致溃疡、感染、出血或心力衰竭等。
- 持续存在:不消退的海绵状血管瘤或鲜红斑痣。
治疗方法包括:
- 激光治疗:是治疗鲜红斑痣和表浅草莓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如脉冲染料激光)。
- 药物治疗:口服或外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是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方法。
- 手术治疗:适用于深部或已消退后残留组织的修复。
- 其他:如硬化剂注射、介入栓塞等,主要用于海绵状血管瘤。
重要提醒
如果您发现皮肤上不明原因的红色或紫色斑块,尤其是婴幼儿,请务必及时咨询专业的皮肤科或血管瘤科医生。 医生可以通过专业的检查(如皮肤镜、超声甚至MRI)来明确诊断,并给出最适合的处理建议,避免延误病情或进行不必要的治疗。

暂无评论,2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