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局部原因和全身性原因,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口腔局部问题引起的。
口腔局部原因(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
这是导致成年人牙齿脱落的首要元凶,其中最核心的疾病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牙周病 - “牙齿的沉默杀手”
这是导致成年人牙齿脱落的最主要原因,占了所有病例的很大一部分。
- 它是什么病? 牙周病是牙齿周围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槽骨、牙周膜等)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可以想象成一棵树,树根周围的土壤(牙槽骨)慢慢流失了,树(牙齿)自然就不稳了,最终会倒掉。
- 发展过程:
- 牙龈炎(早期): 由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引起,主要症状是牙龈红肿、刷牙或吃东西时容易出血,这个阶段是可逆的,通过及时治疗可以恢复。
- 牙周炎(中晚期): 如果牙龈炎不加以控制,炎症会深入,破坏包裹牙齿的牙槽骨,牙槽骨一旦被破坏,是不可再生的,随着牙槽骨的不断吸收,牙龈会萎缩,牙齿会变长,出现牙周袋(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最终牙齿变得松动、移位,咀嚼无力,最终脱落。
- 主要症状:
- 牙龈出血、红肿
- 口腔异味(口臭)
- 牙龈萎缩,牙齿变长
- 牙齿松动、咀嚼无力
- 牙齿之间出现缝隙
- 牙齿移位
龋齿(俗称“虫牙”、“蛀牙”)
这是导致牙齿脱落的另一个常见原因,尤其在中老年人中更为普遍。
- 它是什么病? 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产生的酸,腐蚀牙齿的硬组织(牙釉质、牙本质),形成洞。
- 如何导致掉牙?
- 浅龋: 只伤及牙釉质,没有感觉。
- 深龋: 伤及牙髓(牙神经),引起剧烈疼痛(牙髓炎)。
- 残根/残冠: 如果龋齿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牙齿会被大面积腐蚀,只剩下牙根部分,这些残根非常脆弱,在咀嚼等外力作用下很容易折断,最终导致整个牙齿“消失”。
- 主要症状:
- 牙齿上出现黑洞
- 对冷、热、甜、酸食物敏感或疼痛
- 牙齿自发疼痛或夜间疼痛
- 牙齿上出现大洞或牙齿大面积缺损
全身性原因(相对少见,但不容忽视)
有时,牙齿脱落也可能预示着身体其他方面出了问题。
骨质疏松症
- 关联性: 骨质疏松会导致全身骨骼密度降低,包括牙槽骨,牙槽骨是支撑牙齿的“地基”,当地基变得疏松脆弱时,牙齿就容易松动脱落,这种情况在绝经后女性中尤为常见。
糖尿病
- 关联性: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身体的抵抗力会下降,伤口愈合能力变差,更容易发生感染,这使得牙周病的发病风险大大增加,且病情发展更快、更严重。
内分泌系统疾病
- 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都可能影响骨骼和钙磷代谢,间接影响牙槽骨的健康。
营养不良
- 严重缺乏维生素C: 会引起坏血病,导致牙龈出血、萎缩,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
- 严重缺乏钙和维生素D: 会影响骨骼和牙齿的矿化,使牙槽骨和牙齿本身变得脆弱。
药物副作用
-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一些降压药(硝苯地平)、抗癫痫药(苯妥英钠)等,可能会引起药物性牙龈增生,使牙龈容易发炎,进而影响牙周健康。
创伤
- 牙齿受到撞击、咬到硬物等外力,可能导致牙齿折断或牙周组织损伤,如果伤及牙根或牙槽骨,也可能导致牙齿脱落或需要拔除。
总结与建议
| 主要原因 | 核心疾病 | 关键信号 |
|---|---|---|
| 口腔局部(最常见) | 牙周病 | 牙龈出血、红肿、口臭、牙齿松动、牙龈萎缩 |
| 龋齿 | 牙齿有洞、遇冷热酸甜痛、自发疼痛 | |
| 全身性(需警惕) | 骨质疏松、糖尿病等 | 牙齿松动的同时,伴有全身其他症状 |
核心建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定期看牙医: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每年至少进行1-2次口腔检查和洁牙(洗牙),牙医能早期发现牙龈炎、龋齿和牙周病,在它们造成严重后果之前进行治疗。
- 保持良好口腔卫生:
- 正确刷牙: 每天至少两次,每次不少于两分钟,使用巴氏刷牙法。
- 使用牙线: 每天至少一次,清除牙缝间的牙菌斑。
- 使用漱口水: 作为辅助清洁手段。
- 关注全身健康: 如果有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一定要积极治疗并控制好病情,同时保证均衡饮食。
- 出现症状立即就医: 一旦发现牙龈出血、牙齿疼痛、松动等任何异常,不要拖延,立即去看牙医。“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句话在口腔健康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掉牙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通过科学的口腔护理和定期的专业检查,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拥有一口健康的牙齿,伴随终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