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榜”通常指的是那些被曝光存在质量问题、虚假宣传、成分安全隐患或存在严重伦理争议的化妆品品牌或产品,这个“黑榜”不是官方发布的,而是由各大美妆博主、专业测评机构、消费者维权平台(如黑猫投诉)以及媒体曝光共同形成的舆论监督。
我会从几个方面为你梳理近期美妆圈最受关注的“黑榜”事件和类型,并附上一些具体案例,希望能帮你避雷。

黑榜”高发领域与典型案例
成分安全与虚假宣传(重灾区)
这是最常见的“黑雷”,直接关系到皮肤健康和安全。
-
“科技与狠活”类成分添加:
- 事件: 某些主打“纯天然”、“植物萃取”的面霜或精华,被检测出含有糖皮质激素或重金属(如汞、铅),这类成分能快速美白、抗敏,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皮肤变薄、敏感、长痘,甚至引发激素依赖性皮炎(俗称“激素脸”)。
- 案例: 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某白某霜”事件,就是典型代表,一些在短视频平台通过“皮肤科医生”或“实验室背景”人设带货的产品,也屡次被曝出类似问题,消费者需要警惕那些承诺“三天美白”、“七天祛痘”等过于神奇效果的产品。
-
“成分党”智商税:
- 事件: 品牌利用消费者对热门成分(如A醇、玻色因、麦角硫因)的追捧,在产品中添加极微量的有效成分,甚至用廉价成分替代,却打着高浓度、高科技的旗号高价销售。
- 案例: 某些号称“平价版”大牌精华的产品,宣传其核心成分浓度与大牌相当,但第三方检测结果显示,其有效成分含量微乎其微,主要成分是水和增稠剂,这就是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
-
防晒霜“刺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事件: 防晒霜的防晒指数(SPF/PA值)与实际效果不符,或者宣传的“防水防汗”能力经不起考验,这不仅导致防晒效果大打折扣,还可能因为需要频繁补涂而给皮肤带来负担。
- 案例: 每年夏天,各大美妆博主都会对市面上的热门防晒进行“真人实测”,每年都会有几款防晒“翻车”,出现泛白严重、搓泥、油腻、甚至闷痘等问题。
品牌伦理与价值观争议(“人设崩塌”)
这类“黑榜”不直接伤害皮肤,但触及了消费者的道德底线,导致品牌口碑一夜崩塌。
-
品牌创始人/高管不当言论:
- 事件: 品牌的创始人、高管或其代言人发表了辱华、媚外、发表不当历史观等言论。
- 案例: 近年来,多个国际大牌都曾陷入此类风波,如D&G、范思哲等,虽然这是国际品牌,但也提醒了消费者关注品牌背后的价值观,对于国货品牌,若创始人有不当言论,同样会遭到抵制。
-
“动物实验”争议:
- 事件: 虽然中国法规对普通化妆品(非特殊用途)已不再强制要求动物实验,但部分品牌为了进入其他市场或内部流程,仍会进行动物实验,这与当下“零残忍”(Cruelty-Free)的消费趋势相悖。
- 案例: 一些国际大牌因未明确承诺“零残忍”或被曝出在特定市场进行动物实验而遭到动物保护组织的批评和消费者的抵制,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明确标注“Leaping Bunny”(跳跃兔子)或“PETA”认证的品牌。
质量问题与“三无”产品
这类产品主要来自非正规渠道,风险极高。
- 事件: 在拼多多、淘宝、抖音等平台购买到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的“三无”化妆品,这些产品往往来自非法小作坊,卫生条件堪忧,成分不明,是皮肤过敏和感染的主要源头。
- 案例: 近期警方破获的多起特大制假售假案中,查获了大量假冒的品牌口红、粉底液等,这些假货不仅使用劣质原料,还可能含有超标细菌。
营销套路与虚假种草
这是“软性”的黑榜,主要损害消费者的钱包和信任感。
-
“网红/KOL”虚假带货:
- 事件: 一些网红在接推广时,并未实际使用或体验产品,仅凭品牌方提供的话术进行夸大宣传,甚至将劣质产品吹成“神仙好物”。
- 案例: 某个在抖音爆火的“国货之光”面霜,被多位头部博主推荐后销量暴涨,但大量用户购买后反馈严重过敏、烂脸,最终被曝出是代工厂贴牌生产的“三无”产品。
-
“买一赠一”、“大礼包”陷阱:
- 事件: 品牌通过超低折扣、买一赠一等方式清库存,将临期、过季甚至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捆绑销售给消费者。
- 案例: 某些品牌在年底或618、双11期间推出的“年中大礼包”,里面包含的可能是半年前生产的快过期的产品,或者是一些长期滞销的鸡肋单品。
如何避开“黑榜”,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
查备案,最基本的一步:
- 所有在中国合法生产和销售的化妆品,都必须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官网或“化妆品监管”APP上进行备案/注册。
- 操作方法: 搜索“国家药监局”,进入“化妆品”查询入口,输入产品名称或备案编号,即可查到产品信息,查不到的,一律别买!
-
理性看待宣传,警惕“速效神药”:
化妆品是“护理”产品,不是“药品”,任何宣称“三天美白”、“七天祛斑”、“100%有效”的,基本都是假的,科学护肤,需要耐心。
-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尽量在品牌官网、官方旗舰店(天猫、京东)、丝芙兰、屈臣氏等有信誉的渠道购买,不要贪图便宜在非授权的微商、小店或不明网站购买。
-
多方参考,独立思考:
- 看测评时,不要只看一个博主,多看几个不同风格、不同平台的测评,特别是那些会展示成分表、进行第三方检测报告分析的博主。
- 关注黑猫投诉、小红书等平台的用户真实反馈,但也要注意辨别水军和黑稿。
-
关注成分表,但不必“神化”:
学会看成分表,有效成分排名越靠前,含量可能越高,但也要注意,成分表不是唯一标准,配方技术、原料纯度同样重要,不要只认成分,不看整体配方和肤感。
-
建立自己的护肤常识:
了解自己的肤质(干性、油性、混合性、敏感性),知道哪些成分对自己是“猛药”(如高浓度A醇、酸类),哪些是“保湿剂”(如玻尿酸、神经酰胺),避免盲目跟风。
最新的“化妆品黑榜”已经从单纯的质量问题,扩展到了品牌伦理、营销欺诈等多个层面,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擦亮眼睛,从查备案、看成分、选渠道、独立思考做起,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美妆世界里,安全、理性地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好产品。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