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脱发,医学上称为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脱发类型,约占所有脱发病例的90%以上,其典型表现为头发逐渐变得稀疏、细软,主要发生在头顶和前额区域,呈“M型”或“O型”脱发模式,严重者可发展为全秃,尽管脂溢性脱发极为普遍,但其背后的病因却涉及遗传、激素、代谢、免疫等多个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至今仍未能完全阐明,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脂溢性脱发的发病机制,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问题的本质。
遗传因素:脱发的“基因密码”
遗传是脂溢性脱发最核心的病因,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研究表明,约80%的脂溢性脱发患者有家族遗传史,父母双方均脱发者,子女患病的概率高达70%;仅一方脱发,子女患病概率约为40%,这种遗传并非单一基因决定,而是由多个易感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雄激素受体(AR)基因、5α-还原酶基因等密切相关。

AR基因位于X染色体(Xq11-q12)和常染色体(2p23)上,其编码的雄激素受体是雄激素发挥作用的“钥匙”,若AR基因发生变异,可能导致受体对雄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即使体内雄激素水平正常,毛囊也会过度响应雄激素信号,从而启动脱发进程。5α-还原酶则分为Ⅰ型和Ⅱ型,型主要存在于毛囊外根鞘皮脂腺中,能将睾酮转化为活性更强的双氢睾酮(DHT),遗传因素可能导致5α-还原酶活性过高,局部DHT浓度升高,进而攻击毛囊。
雄激素与DHT:毛囊的“隐形杀手”
雄激素(主要是睾酮和DHT)是驱动脂溢性脱发的关键激素,但其作用并非直接导致毛囊死亡,而是通过改变毛囊的“生命周期”来实现,毛囊的生长周期分为生长期(2-7年)、退行期(2-3周)和休止期(3-4个月),正常情况下约85%-90%的毛囊处于生长期,而DHT会缩短生长期,延长退行期和休止期,导致毛囊逐渐“微型化”(Miniaturization)。
具体过程如下:
- DHT与受体结合:在遗传易感的毛囊(如头顶和前额)中,DHT与雄激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核。
- 毛囊信号紊乱:复合物会干扰毛囊内的生长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毛囊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 毛囊微型化:长期受到DHT攻击的毛囊会逐渐萎缩,从最初的粗壮终毛转变为细软的毳毛(类似婴儿胎毛),最终毛囊完全闭合,不再长出头发。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毛囊都对DHT敏感,后枕部的毛囊因缺乏AR基因表达或5α-还原酶活性低,不会受到DHT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脱发患者后枕部头发通常保持浓密的原因,也是植发手术的理论基础。

皮脂分泌与微生物环境:脱发的“催化剂”
脂溢性脱发常伴随头皮油脂分泌增多、头屑增多、头皮瘙痒等症状,提示皮脂代谢异常与脱发密切相关,但需明确的是,皮脂分泌过多并非脱发的直接原因,而是加重因素。
皮脂分泌的调节机制
皮脂腺的分泌主要受雄激素(DHT)和皮脂腺雄激素受体(AR)的调控,DHT会刺激皮脂腺增生和分泌,导致头皮油脂旺盛,高糖、高脂饮食、压力、熬夜等也会通过影响内分泌(如升高胰岛素、皮质醇水平)间接促进皮脂分泌。
微生物的协同作用
头皮的微生物环境以马拉色菌(Malassezia)为主,该菌是一种嗜脂性真菌,在油脂丰富的环境中大量繁殖,马拉色菌会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释放游离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这些物质刺激头皮,引发炎症反应:
- 破坏毛囊屏障:炎症导致头皮角质层增厚,毛囊口堵塞,影响头发正常生长。
- 诱发免疫反应:长期炎症会激活毛囊周围的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如IL-1、IL-6、TNF-α),进一步损伤毛囊。
- 加重DHT毒性:研究表明,马拉色菌的代谢产物可能增强5α-还原酶活性,形成“油脂增多→真菌繁殖→炎症→DHT增多→毛囊损伤”的恶性循环。
其他影响因素:脱发的“助推器”
除了遗传、激素和皮脂因素,以下因素也会通过不同途径影响脂溢性脱发的发生和发展:

精神与神经因素
长期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会导致自主神经紊乱,引起头皮血管收缩,毛囊供血不足;压力会升高皮质醇水平,抑制毛囊生长因子,加速毛囊进入休止期,临床观察发现,脱发患者常在经历重大压力事件(如失恋、失业、手术)后出现明显脱发。
营养与代谢因素
- 微量元素缺乏: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参与毛囊细胞的能量代谢和抗氧化过程,缺铁可能导致贫血,减少毛囊供氧;缺锌则会影响角蛋白合成,导致头发干枯、易断。
- 维生素不足:维生素B族(如B6、B12)参与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缺乏时可能影响皮脂腺功能和毛囊健康;维生素D受体在毛囊中广泛表达,维生素D水平低下与脱发风险增加相关。
- 代谢综合征: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脂等代谢问题常与脂溢性脱发共存,胰岛素抵抗会升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刺激皮脂腺分泌和毛囊细胞增殖异常,加速毛囊微型化。
不良生活习惯
- 熬夜:扰乱生物钟,影响生长激素和褪黑素分泌,降低毛囊修复能力。
- 吸烟:尼古丁导致头皮血管痉挛,减少毛囊血液供应;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和重金属还会损伤毛囊细胞。
- 频繁烫染:化学药剂和高温会破坏头发毛小皮结构,损伤毛囊,加重脱发。
脂溢性脱发的临床进展与干预方向
脂溢性脱发的治疗仍以延缓进程、改善症状为主,核心是抑制DHT生成、改善毛囊微环境、促进血液循环,常用方法包括:
- 药物治疗:外用米诺地尔(刺激毛囊开放,延长生长期)、口服非那雄胺(抑制5α-还原酶,降低DHT水平);女性患者可考虑螺内酯(抗雄激素药物)。
- 物理治疗:低能量激光疗法(LELT)通过光生物调节促进毛囊血液循环,减少炎症。
- 手术治疗:毛囊移植术将后枕部健康毛囊移植至脱发区域,适合中重度患者。
- 生活方式干预:控制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规律作息、减轻压力、正确清洁头皮(避免过度去油或清洁不足)。
相关问答FAQs
Q1:脂溢性脱发会遗传给下一代吗?如何降低遗传风险?
A1:脂溢性脱发具有多基因遗传特性,若父母双方患病,子女遗传概率较高,但并非绝对,目前无法改变基因,但可通过早期干预降低发病风险:① 从青春期开始关注头皮健康,发现头发稀疏及时就医;②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低糖饮食、规律作息、避免熬夜);③ 避免滥用刺激性护发产品;④ 有家族史者可定期进行头皮检测,早期发现毛囊微型化迹象并干预。
Q2:脂溢性脱发与“头皮出油多”直接相关吗?控油能防脱发吗?
A2:脂溢性脱发与头皮出油多存在关联,但并非因果关系,出油多主要是由于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分泌,而脱发是DHT攻击毛囊的结果,两者均为雄激素作用的“下游表现”,单纯控油无法阻止脱发,但适度清洁头皮(如使用温和控油洗发水)可减少马拉色菌繁殖,缓解炎症,辅助改善脱发症状,治疗需针对核心机制(如抑制DHT),而非仅控油。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