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斑 (Freckles)
- 外观:通常是棕色或褐色的小斑点,像撒了一层细密的“盐粒”或“胡椒粉”,数量可能很多,大小不一。
- 成因:主要与遗传和日晒有关,紫外线会刺激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产生更多的黑色素,形成或加深雀斑。
- 特点:在夏天日晒后颜色会加深,数量也可能增多;冬天或避光后会变浅。
- 常见位置:不仅限于眼下,也常见于鼻梁、脸颊、额头等阳光容易照射到的部位。
晒斑 / 日晒斑 (Sun Spots / Solar Lentigines)
- 外观:比雀斑更大、更平坦,颜色通常是深褐色或黑色的斑块,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
- 成因:长期或过度日晒导致皮肤光老化,局部黑色素异常沉积形成的。
- 特点:一旦形成,很难自行消退,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颜色加深,常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年轻人因不注意防晒也越来越多见。
- 常见位置:颧骨、眼眶周围、脸颊、手背等暴露部位。
祛斑后返黑 / 炎症后色素沉着 (PIH - 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
- 外观:可能是褐色、深褐色或灰褐色的斑块或片状区域,边界可能模糊。
- 成因:这是皮肤在受到炎症或损伤后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常见于:
- 不当祛斑:使用了不合适的祛斑产品(如含激素、重金属的)或进行了不专业的激光/化学剥脱,导致皮肤受损发炎。
- 反复过敏:眼部皮肤过敏,反复抓挠或刺激。
- 其他炎症:如严重的痘痘、湿疹等留下的印记。
- 特点:这是“创伤”后的痕迹,需要修复皮肤屏障才能慢慢淡化。
黄褐斑 (Melasma)
- 外观:边界不清、片状、对称分布的褐色或灰褐色斑片,颜色深浅会随季节、情绪、作息等变化。
- 成因:非常复杂,主要与激素水平(如怀孕、避孕药、月经不调)和紫外线有关,遗传也 plays a role。
- 特点:治疗难度较大,容易复发,常被称为“斑中之王”,对称地分布在脸颊、鼻梁、额头,有时也会出现在眼眶下方。
- 注意:黄褐斑虽然常被称为“妊娠斑”,但并非只有孕妇才会长,育龄期女性是高发人群。
眼下褐青色痣 (Ota Nevus)
- 外观:灰褐色、蓝褐色或青色的斑点或斑片,颜色比较深,看起来像“瘀青”。
- 成因:一种真皮层色素细胞(黑素细胞)的良性增生,属于先天性皮肤色素异常。
- 特点:通常在青春期前后出现,颜色会缓慢加深,可单侧或双侧对称分布,位置不仅限于眼下,也可能波及颧骨、额头甚至巩膜(眼白)。
- 常见人群:亚洲女性相对多见。
其他可能性
- 扁平疣: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通常是肤色或淡褐色的小丘疹,表面光滑,可密集成片。
- 汗管瘤:一种良性皮肤附属器肿瘤,通常是肤色或淡黄色的小丘疹,质地较硬,多发于下眼睑。
- 睑黄瘤:中老年人多见,为淡黄色或橘黄色、柔软的斑块,通常长在内眼角,与血脂代谢异常有一定关系。
如何初步判断和应对?
| 斑的类型 | 颜色 | 形状/大小 | 主要成因 | 应对建议 |
|---|---|---|---|---|
| 雀斑 | 棕褐色 | 小点状,散在 | 遗传 + 日晒 | 严格防晒是基础,可考虑激光、光子嫩肤 |
| 晒斑 | 深褐色/黑色 | 较大斑块,边界清 | 日光照射 | 严格防晒,可考虑激光、冷冻等方法 |
| 返黑/PIH | 褐/深褐 | 片状,边界模糊 | 皮肤炎症/损伤 | 停止刺激,修复皮肤屏障,使用温和美白产品 |
| 黄褐斑 | 褐/灰褐 | 片状,对称,边界不清 | 激素 + 日照 | 防晒+调理内分泌,治疗需非常谨慎,避免刺激 |
| 褐青色痣 | 青/灰褐色 | 片状,颜色深 | 先天性/真皮色素 | 激光是主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最重要的建议
请务必咨询专业的皮肤科医生!
自己判断很容易出错,尤其是黄褐斑和褐青色痣,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医生会通过专业的皮肤镜检查,甚至结合病史,做出最准确的诊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日常护理要点:
- 防晒!防晒!防晒! 无论哪种斑,紫外线都是它们加重和复发的主要元凶,请每天使用SPF30+、PA+++以上的广谱防晒霜,并配合帽子、墨镜、硬防晒。
- 温和护肤:眼周皮肤最薄最脆弱,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产品,不要过度揉搓或拉扯。
- 不要自行祛斑:不要轻信网络偏方或购买来源不明的“祛斑霜”,它们很可能含有激素或重金属,导致更严重的皮肤问题。
- 保证充足睡眠和健康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稳定内分泌,对改善色素问题有辅助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暂无评论,2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