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磕牙的原因有很多种,可以从大的方面分为两大类:功能性原因和器质性/病理性原因。
功能性原因(最常见)
这类原因通常与咬合习惯或暂时性的身体状态有关,不一定意味着牙齿有严重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不良的咬合习惯
- 夜磨牙(Bruxism):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人在夜间无意识地、大力地磨牙或紧咬牙,会导致上下牙齿频繁、猛烈地碰撞,发出“磕牙”声,长期如此会严重磨损牙齿,甚至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
- 日间紧咬牙:有些人白天在精神紧张、专注或压力大时,会不自觉地紧咬牙关,也会导致牙齿磕碰。
-
暂时性咬合紊乱
- 补牙或镶牙后:新补的牙冠、嵌体或假牙如果做得稍高一点,就会成为“高点”,当您咬合时,这个高点会首先接触,导致其他牙齿无法正常咬合,从而引起磕牙和不适,这种情况下,通常找医生进行调颌(打磨高点)就能解决。
- 牙齿矫正后:戴上或更换牙套后,牙齿位置发生改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咬合关系,期间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磕牙感。
- 拔牙后:拔掉某颗牙齿后,旁边的牙齿和对颌的牙齿可能会发生轻微的移位,导致咬合关系发生改变,引起磕牙。
-
食物嵌塞
当食物(特别是较硬的,如坚果、排骨)塞在牙缝里时,咀嚼动作可能会让这颗牙齿和它对面的牙齿发生异常的碰撞,产生“咯噔”一下的感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器质性/病理性原因(需要重视)
这类原因通常与牙齿、颌骨或关节本身的病变有关,需要专业诊断和治疗。
-
牙齿形态或位置异常
- 个别牙齿过高或过陡:比如有些智齿长得位置不正,或者某些牙齿因磨损形成了尖锐的边缘,在咬合时容易最先接触,造成干扰。
- 牙齿排列不齐:严重的牙齿拥挤、错位,会导致上下牙齿的接触点不正常,容易在咀嚼或说话时发生磕碰。
- “地包天”(反颌)或“龅牙”(深覆颌):这类严重的咬合畸形,会导致上下前牙无法正常对位,容易发生碰撞。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颞下颌关节是连接下巴和头骨的关节,如果这个关节出现问题(如关节盘移位、关节炎等),会导致下颌骨运动轨迹异常,从而在张闭口时出现弹响、疼痛,并伴有牙齿的磕碰感。
-
牙周病
牙周病会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松动的牙齿在咬合力作用下会发生轻微的移动和晃动,与其他牙齿产生碰撞,感觉就像是“磕牙”。
-
牙体缺损
大面积的蛀牙、牙齿断裂或做过根管治疗的牙齿(如果没有及时做牙冠保护),牙齿强度会下降,在咬硬物时容易发生劈裂或与邻牙产生异常接触。
我该怎么办?
如果您有“磕牙”的情况,可以根据以下步骤处理:
-
自我观察和记录
- 发生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是持续性的还是偶尔的?
- 伴随症状:有没有牙齿酸痛、敏感、松动?有没有头痛、耳朵疼、下巴关节处疼痛或弹响?
- 诱因:是不是在紧张时发生?吃了什么硬东西后发生?
-
及时就医(最重要的一步)
- 首选科室:口腔科或口腔修复科/正畸科。
- 医生会做什么:
- 口腔检查:直接观察您的牙齿排列、磨损情况。
- 咬合检查:让您做各种咬合动作,感受是哪颗牙齿先接触。
- X光片:检查牙根、牙槽骨和颞下颌关节的情况,排除隐藏的病变。
- 取模型(研究模型):在石膏模型上分析您的咬合关系,更直观地找到问题所在。
-
针对不同原因的治疗方案
- 如果是补牙/镶牙问题:医生会进行简单的调颌,磨除高点。
- 如果是夜磨牙:医生会为您制作颌垫(俗称夜磨牙垫),晚上戴在牙齿上,隔绝牙齿之间的直接摩擦,保护牙齿和关节。
- 如果是牙齿不齐:可能需要进行牙齿矫正(戴牙套),从根本上调整咬合关系。
- 如果是牙周病:需要进行系统的牙周治疗,控制炎症,固定松动的牙齿。
- 如果是颞下颌关节问题:治疗方案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关节腔注射,甚至手术。
- 如果是牙齿形态问题:可能需要通过牙冠、嵌体等方式恢复牙齿的正常外形和咬合。
偶尔的磕牙可能只是暂时的咬合不适,但如果频繁发生、伴有疼痛或敏感,就绝不能忽视,它往往是身体发出的一个信号,提示您的咬合系统可能出现了问题。最正确的做法是尽快去看牙医,明确病因,对症治疗,以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