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因素和疾病因素。
先天遗传因素 (主要原因)
这是导致龅牙最常见、也最难控制的因素,你的“底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牙齿和颌骨的最终形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遗传颌骨大小:
- 上颌骨过大:如果你的父母或祖辈有上颌骨发育过大的情况,那么你遗传到的可能性就很高,这会导致上排牙齿整体向前突出。
- 下颌骨过小:与之相对,如果下颌骨(下巴)发育不足,也会显得上门牙“龅”出来,这是一种骨性龅牙,通常比较严重。
-
遗传牙齿大小和数量:
- 牙齿过大:如果上颌的侧切牙(门牙旁边的两颗小牙)天生就特别大,会像“虎牙”一样把旁边的门牙往前推,造成局部突出。
- 牙齿过小或缺失:牙齿太少或太小,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排列,导致牙齿拥挤,为了找位置,有些牙齿也会向前突出。
-
遗传面部肌肉形态:
上唇的肌肉力量(提上唇肌)如果天生就比较紧张或发达,会持续地把上唇和上排牙齿向上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龅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天环境因素 (可以干预的因素)
这些是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影响牙齿和颌骨发育的因素,也是我们进行早期干预的关键。
-
不良口腔习惯 (儿童期尤其关键):
- 吮指习惯:长期吸吮拇指、手指,会对正在发育的上颌骨施加向前的压力,导致上牙弓变窄、上前牙前突。
- 吐舌习惯:舌头经常顶在前牙之间,会把门牙往前推,形成“开颌”(上下牙咬不上)和“龅牙”。
- 咬唇习惯:咬上唇会把上门牙往里推,形成“地包天”;而咬下唇则会把上门牙往外推,是导致龅牙的常见原因。
- 口呼吸:由于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原因导致长期用嘴呼吸,为了给气流让路,下颌会不自觉地向下、向前伸,上颌则可能发育过度,导致面部拉长和龅牙。
-
替牙期障碍:
- 乳牙早失:乳牙过早脱落,旁边的牙齿会向缺隙倾斜,导致恒牙没有足够的空间萌出,只能长在靠前的位置。
- 乳牙滞留:乳牙该掉不掉,会占住恒牙的位置,迫使恒牙从其他位置长出,造成错位。
-
喂养习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有些专家认为,长期使用奶瓶喂养,尤其是让孩子平躺着喝奶,可能会对颌骨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疾病及其他因素
-
口腔疾病:
- 牙周病:在成年人中,严重的牙周病会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齿失去支撑而松动、移位,也可能出现“假性”龅牙的感觉。
-
其他疾病:
- 腺样体/扁桃体肥大:这是导致儿童口呼吸的主要原因之一,进而引发龅牙。
- 某些综合征:一些先天性疾病也可能伴有颌面发育异常。
龅牙的类型
了解原因后,我们还需要知道龅牙的类型,因为这决定了治疗方法:
-
牙性龅牙:
- 原因:主要是后天不良习惯或替牙期问题导致,牙齿本身排列有问题,但颌骨的形态是正常的。
- 表现:嘴唇在放松状态下能自然闭合,但笑的时候牙齿会很明显地露出来。
- 治疗:相对简单,通常通过正畸(戴牙套)就可以将牙齿排齐,改善前突问题。
-
骨性龅牙:
- 原因:主要由遗传因素导致,上颌骨或下颌骨发育异常。
- 表现:即使嘴唇用力闭合,嘴唇也显得很厚、很突出,侧面看像“猿人”,牙齿和颌骨一起前突。
- 治疗:治疗难度较大,单纯的正畸效果有限,可能需要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即先戴牙排齐牙齿,再通过手术来移动颌骨到正确的位置。
| 原因类别 | 具体因素 | 说明 |
|---|---|---|
| 先天遗传 | 颌骨大小、牙齿大小、面部肌肉 | 最主要的原因,决定了牙齿和颌骨的“基础框架”。 |
| 后天环境 | 不良习惯(吮指、吐舌、咬唇、口呼吸)、替牙期障碍 | 可以干预和纠正,是儿童期预防的关键。 |
| 疾病因素 | 牙周病、腺样体肥大等 | 可能导致牙齿移位或口呼吸,间接引发龅牙。 |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有龅牙的困扰,最好的办法是咨询专业的正畸医生。 医生会通过拍X光片(头影测量)、取模型等手段,准确判断龅牙的类型和成因,然后制定最适合你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无论是儿童早期的干预,还是成年后的矫正,都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