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打”是一个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口语化词汇,它的核心意思是“事后补充打印”或“重新打印”。
当你发现之前打印的文件有问题(比如内容错误、格式不对、数量不够、损坏了等),你需要再次使用打印机,将这些文件重新打印出来,这个行为就叫做“补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补打”的具体场景和原因
“补打”通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
内容或格式错误(最常见)
- 打错字: 文件里有个别错别字或数字错误。
- 信息更新: 比如合同日期、价格、人员名单等信息发生了变化,需要更新后重新打印。
- 格式问题: 打印出来的排版乱了、边距不对、字体大小不合适等。
- 文件损坏: 存储文件的U盘或电脑突然出问题,导致文件损坏无法打开,只能用另一个副本重新打印。
例子:
“哎呀,我把会议通知的时间写错了,赶紧去补打一份正确的贴在公告栏上。”
数量不够
- 估计失误: 原本只需要5份,结果实际需要10份。
- 临时增加: 会议临时多来了几位客人,需要多准备几份资料。
例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材料不够了,大家等一下,我去办公室补打几份。”
原件丢失或损坏
- 物理损坏: 打印出来的文件不小心被水弄湿、撕破了,或者不小心扔掉了。
- 电子版丢失: 电脑里的电子文件被误删,或者格式转换失败,只剩下纸质版,需要根据纸质版重新扫描或录入再打印。
例子:
“我找不到那份签字的文件了,幸好我拍过照片,我回家用照片补打一份。”
特定业务场景
在许多正式的机构或流程中,“补打”是一个标准化的操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补打发票: 这是最典型的商业场景,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后,如果当初没有索取发票,或者发票丢失了,可以凭借购买凭证(如小票、支付记录)向商家申请重新开具一张发票,这个过程就叫“补打发票”。
- 补打收据/凭证: 在银行、医院、政府部门等地方,办理完业务后会给你一张凭条,如果凭条丢失,有时也可以去窗口申请“补打”。
- 补打证件照片: 有些照相馆在拍完证件照后,会提供电子版和几张纸质版,如果你纸质版用完了,可以拿着电子版去要求“补打”几张。
“补打” vs. “重打”
在日常口语中,“补打”和“重打”经常可以互换使用,意思非常接近,但如果要细微地区分:
-
重打: 侧重于“重新打印”,强调的是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打印过程,它可以是“补打”的一种,但也可以是主动的、计划内的重印。
- 例子: “这个版本我不满意,我要重打一个最新版的设计稿。”
-
补打: 更侧重于“补充”或“弥补”之前打印的不足,它通常意味着之前已经打印过一次,但因为有缺陷或不够,才需要再次打印,带有一种“亡羊补牢”的意味。
- 例子: “这张表格有笔误,我需要补打一张正确的。”
“补打”是“重打”的一种特殊情况,特指为弥补之前的遗漏或错误而进行的重新打印。
| 特点 | 描述 |
|---|---|
| 核心含义 | 事后补充打印,重新打印有问题的文件。 |
| 常见原因 | 内容/格式错误、数量不够、原件丢失/损坏。 |
| 典型场景 | 补打发票、补打会议材料、补打收据。 |
| 近义词 | 重打、重新打印。 |
| 词性 | 动词(+ 宾语),补打文件、补打发票。 |
下次当你听到有人说“我需要去补打一下”,你就知道他/她是要去处理之前打印留下的“小尾巴”了。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