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非常对!秋季减肥确实比夏天感觉更难,这背后有生理、心理和行为习惯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秋季减肥困境”:
生理原因:身体的“生存本能”在作祟
这是最核心、最科学的原因,我们的身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应对季节变化的机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脂肪储备本能: 夏天过后,身体会感知到白昼变短、气温下降,这是冬天即将到来的信号,为了应对可能的食物短缺和寒冷天气,身体会本能地倾向于储存更多的脂肪作为能量储备,这就像动物在秋天要囤积过冬的粮食一样,是我们的“原始基因”在驱动。
- 新陈代谢变化: 为了抵御寒冷,身体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来维持体温,这会轻微提升基础代谢率,这种提升往往不足以抵消因食欲增加和运动量减少带来的热量盈余,也就是说,我们吃进去的热量增加得更多,而消耗掉的能量增加得有限。
- 激素水平波动: 日照时间缩短会影响体内激素的分泌。
- 瘦素水平下降: 瘦素是一种能抑制食欲、增加能量消耗的激素,研究发现,秋季日照减少会导致瘦素水平下降,让你更容易感到饥饿。
- 饥饿素水平上升: 与瘦素相反,饥饿素会刺激食欲,秋季饥饿素水平会上升,让你总想吃东西。
- 血清素减少: 血清素能改善情绪、抑制食欲,秋季光照减少,会影响血清素的合成,导致情绪低落(类似“季节性情绪失调”),而人们往往会通过高热量、高碳水的“舒适食物”来寻求安慰,进一步导致热量超标。
心理与行为原因:习惯的改变是“隐形杀手”
除了生理上的“硬编码”,我们的生活习惯在秋季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减肥进程。
-
食欲大开,美食诱惑多:
- “贴秋膘”的传统观念: “秋天贴膘,冬天好过”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人会刻意增加食量,认为这是进补。
- 季节性美食上市: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各种美味的果实(如柿子、石榴、梨)和根茎类蔬菜(如红薯、南瓜)上市,虽然很多是健康食物,但它们含糖量和碳水化合物不低,如果无节制食用,热量依然会超标。
- 热食偏好: 天气转凉,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热腾腾、高热量的食物,比如火锅、烧烤、炖菜、浓汤等,这些食物通常脂肪含量较高。
-
运动量减少,活动意愿降低:
- 户外活动减少: 夏天天气炎热,但人们为了凉爽会游泳、进行夜间运动,而秋天早晚温差大,天气转凉,人们外出的意愿和时间都会减少。
- “懒癌”发作: 寒冷的天气让人只想待在温暖的室内,窝在沙发里,减少了日常的非运动性消耗(NEAT),比如散步、逛街等。
-
情绪性进食增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如前所述,秋季日照减少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即“秋乏”),为了对抗这种负面情绪,很多人会不自觉地通过吃东西来获得短暂的满足感和快乐感,这被称为“情绪性进食”或“压力性进食”。
-
穿着变厚,视觉“遮丑”:
- 夏天穿得少,身体的每一寸脂肪都无处遁形,这会给我们减肥带来强大的视觉驱动力,而秋季穿上厚外套、长裤后,身材的变化不那么明显,减肥的紧迫感和动力就会减弱。
秋季减肥的“破局”策略
了解了秋季减肥的难点,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变被动为主动:
-
顺应时节,聪明“贴秋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拒绝油腻,选择优质蛋白: 进补不等于吃大鱼大肉,多选择鱼肉、鸡胸肉、豆制品、鸡蛋等优质蛋白质,它们饱腹感强,且有助于维持肌肉量。
- 多吃应季蔬菜: 秋季的西兰花、菠菜、南瓜、萝卜等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热量低且饱腹感强。
-
保持运动,室内室外结合:
- 抓住黄金运动时间: 秋季的白天虽然变短,但中午(11点-15点)通常是一天中最温暖的时候,非常适合进行户外快走、慢跑或骑行。
- 发展室内运动: 如果天气太冷或没时间,可以转为室内运动,如健身、瑜伽、跳绳、跟着视频做HIIT等,保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
管理情绪,打破“情绪性进食”循环:
- 保证光照: 每天尽量到户外晒晒太阳,尤其是在上午,这有助于调节血清素和褪黑素,改善情绪。
- 寻找非食物的慰藉: 感到情绪低落时,试着通过听音乐、看电影、和朋友聊天、培养爱好等方式来调节,而不是打开零食柜。
-
提高“热量意识”,注意烹饪方式:
- 多采用蒸、煮、炖、凉拌的方式,代替煎、炸、红烧。
- 喝足量的温水,既能促进新陈代谢,也能增加饱腹感,避免把“渴”误认为“饿”。
-
设定明确目标,保持动力:
- 即使穿得厚,也要定期称体重、量围度,关注身体数据的变化,给自己积极反馈。
- 可以设定一个小目标,在冬天来临前瘦5斤”,让目标更具体、更有吸引力。
秋季减肥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本能地在为“过冬”做准备,同时生活习惯的改变(食欲增、运动减)又雪上加霜,但这并不意味着秋季减肥注定失败,只要我们了解这些规律,并采取聪明的饮食策略、保持运动习惯、管理好情绪,就能有效对抗身体的“囤积本能”,在秋天也能健康、高效地实现减重目标。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