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中国化妆品行业正处于“史上最严监管”的时代,自2025年《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以来,一系列配套法规、规章和标准相继出台,构建了一个覆盖化妆品全生命周期的、非常严格的监管框架。
以下是最新法规的核心要点,分为几个层面来解读:

核心法律基础:《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所有化妆品法规的“母法”,确立了“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原则。
核心变化与亮点:
-
定义与分类:
- 明确定义: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于人体表面(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 新分类:将化妆品分为普通化妆品和特殊化妆品。
- 普通化妆品:如洗面奶、爽肤水、面霜、口红、粉底等。
- 特殊化妆品:用于染发、烫发、防晒、祛斑、防脱发、宣称新功效的化妆品。特殊化妆品必须经过国家药监局(NMPA)注册。
-
注册与备案制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特殊化妆品:必须申请注册,取得注册证后方可生产。
- 普通化妆品:实行备案管理,由备案人(通常是品牌方)在药监局备案系统进行备案,即可上市,进口普通化妆品需由境内责任人备案。
- 责任主体:明确“备案人/注册人”是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负责。
-
原料管理:
- 原料安全信息档案:要求备案人/注册人建立并执行原料安全信息档案制度。
- 原料安全评估:所有化妆品在上市前,其配方都必须通过安全评估,确保原料及其组合在正常、合理及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是安全的,安全评估需要由具备能力的机构或人员进行,并形成评估报告。
- 已使用原料目录:药监局会定期更新《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5年版已发布),目录中的原料在符合规定使用范围和限量下,可免于提供毒理学资料。
-
标签与宣称管理:
- 标签禁用语:严禁标注“医疗作用”、“治疗功效”、“保证功效”等词语,禁止使用“纯天然”、“无添加”等绝对化词语。
- 全成分标注:必须标注所有成分的INCI(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名称,按降序排列。
- 功效宣称:宣称的功效需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并接受社会监督,药监局建立了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制度。
-
处罚力度空前:
- 对违法行为的罚款额度大幅提高,最高可达货值金额的20倍,甚至吊销许可证。
- 引入了“处罚到人”机制,对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以罚款,甚至禁业。
配套法规与部门规章(核心执行文件)
《条例》出台后,国家药监局密集发布了配套文件,构成了监管的具体操作指南。

-
《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2025年5月1日施行)
详细规定了化妆品注册和备案的程序、资料要求、受理、审核、变更和注销等具体操作流程。
-
《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2025年1月1日施行)
- 细化了标签的标注要求,包括必须标注的内容(产品名称、备案/注册号、全成分、净含量、使用期限、使用方法、警示语等)和禁止标注的内容。
- 明确了“小样/赠品”也必须遵守标签法规,不能有“仅供试用”等规避监管的字样。
-
《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2025年5月1日施行)
- 这是功效宣称监管的核心文件。
- 功效分类:将功效分为两类:
- 具有科学支持的功效:可通过文献研究、研究数据分析、功效试验等方式进行评价。
- 通过功效宣称备案的功效:共26项,如保湿、清洁、爽肤、卸妆等,宣称这些功效的产品,只需完成简单的功效评价(如文献研究或消费者测试)并备案即可。
- 宣称新功效:如果产品宣称的功效不在上述26项内,必须通过化妆品注册,并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如人体功效试验报告等。
-
《化妆品原料安全信息档案技术要求》(2025年5月1日施行)
规定了备案人/注册人需要为每个原料建立的档案内容,包括原料基本信息、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安全信息等。
-
《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2025年1月1日施行)
要求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等建立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主动上报产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最新的动态与趋势
法规体系仍在不断完善和深化,以下是当前的热点和趋势:
-
“线上净网、线下清源”专项行动持续进行:
- 国家药监局联合多部门,严厉打击网络销售违法化妆品(如无证产品、虚假宣传、非法添加等)。
- 对生产经营环节进行全面排查,净化市场环境,这是当前监管的重点。
-
《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2025年1月1日施行)
- 专门针对儿童化妆品(适用于年龄在12岁(含)以下儿童)的法规。
- 核心要求:
- 必须标注“儿童化妆品”字样。
- 必须进行功效宣称评价。
- 禁止使用“儿童”等词语暗示产品具有玩具的功效。
- 应以“安全、温和”为核心,选择更安全的原料。
-
化妆品网络经营监管:
针对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新销售模式,监管日益严格,要求平台履行审核和监管责任,商家必须公示产品备案信息。
-
对“新原料”的鼓励与监管:
《条例》设立了“化妆品新原料”的注册和备案通道,鼓励技术创新,但新原料在投放市场后3-5年内,备案人需每年提交安全更新报告,监管非常严格。
对行业的影响
- 合规成本大幅上升: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产品研发、安全评估、功效宣称评价和备案。
- 市场集中度提高:小品牌、小作坊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行业将向品牌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 消费者利益得到更好保障:从源头(原料)到终端(产品),再到售后(不良反应),全链条监管更加严格,产品安全性和宣称真实性更有保障。
- 创新方向明确:合规是底线,真正的创新在于安全的原料、科学的配方和经过验证的功效。
对于从业者或品牌方来说,最关键的是:
- 建立合规团队:熟悉法规,确保产品从研发到上市的全流程合规。
- 重视备案/注册:按时、按要求完成产品的备案或注册工作。
- 做好功效宣称:所有宣传必须有据可查,避免虚假宣传。
- 加强供应链管理:确保原料来源可追溯、质量可控。
中国化妆品法规已经进入了一个系统化、精细化、严厉化的新阶段,合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