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医学上称为“冻疮”或“寒冷性红斑”)是由于身体长时间暴露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导致局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局部组织缺氧而引起的皮肤损伤,它的症状根据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几个等级,并且有一个典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冻疮的典型发展过程和症状
冻疮的症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病情的加重而逐渐显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早期/轻度冻疮(红斑期或水肿前期)
这是最常见、最轻微的阶段,通常在受凉后几小时到一天内出现。
-
主要症状:
- 皮肤发红和发紫: 受影响的部位(如手指、手背、脚趾、脚跟、耳朵、鼻子等)皮肤会变得异常红,严重时可能呈现紫红色。
- 感觉异常: 患处有明显的麻木感或针刺感,感觉不灵敏,当进入温暖环境后,可能会感到剧烈的灼烧感、瘙痒感或疼痛感。
- 轻微肿胀: 皮肤可能会有轻微的肿胀,但边界不太清晰。
- “蚁行感”: 有些人会描述皮肤上有蚂蚁在爬的感觉。
-
特点:
- 这个阶段的冻疮如果及时处理,保暖后通常几天内可以自行消退,不留痕迹。
- 复发倾向: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一旦得过冻疮,该部位在未来的冬天就非常容易复发。
中度冻疮(水疱期)
如果持续暴露在寒冷中,或者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病情会进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主要症状:
- 出现水疱: 在发红、肿胀的皮肤上,会出现充满透明或稍带浑浊液体的水疱。
- 疼痛加剧: 水疱形成后,疼痛感会变得更加明显,尤其是在活动时。
- 皮肤颜色加深: 皮肤颜色可能变为深紫色或蓝紫色。
- 感觉迟钝: 患处的感觉可能变得更加不灵敏。
-
特点:
- 水疱如果自行破裂,很容易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导致伤口愈合缓慢,并可能留下疤痕。
- 愈合后,局部皮肤可能会暂时失去感觉,并留下色素沉着(皮肤变黑)或色素减退(皮肤变白)。
重度冻疮(坏死期)
这是最严重的情况,通常发生在长时间暴露于极寒环境,或者伴有其他健康问题(如糖尿病、血液循环不良)的人群中。
-
主要症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组织坏死: 皮肤和皮下组织出现坏死、变黑,形成黑色、坚硬的干痂,类似烧伤后的焦痂。
- 大疱和血疱: 可能出现更大的水疱,甚至充满血液的血疱。
- 剧烈疼痛和感觉丧失: 患处早期可能有剧烈疼痛,但随着组织坏死,感觉会完全丧失。
- 感染迹象: 坏死组织很容易感染,出现红、肿、热、痛加剧,并可能流出脓液,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烧、寒战等。
-
特点:
- 这是非常严重的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 愈合后通常会留下永久性疤痕,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指(趾)端脱落或需要截肢。
常见的好发部位
冻疮最容易发生在身体的末梢部位,因为这些部位距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相对较差,也更容易暴露在寒冷中。
- 手部: 手指、手背。
- 足部: 脚趾、脚跟、脚背。
- 面部: 耳廓、鼻尖、面颊。
- 其他: 肩部、膝部等也较少见。
冻疮 vs. 冻伤
很多人会将冻疮和冻伤混淆,但它们是两种不同严重程度的疾病。
| 特征 | 冻疮 | 冻伤 |
|---|---|---|
| 病因 | 长期、非致命性的低温暴露 | 短期、极端的低温暴露 |
| 严重程度 | 轻度至中度 | 重度,可危及组织甚至生命 |
| 发生速度 | 缓慢,反复发作 | 迅速,一次即可发生 |
| 主要症状 | 红斑、瘙痒、灼烧感、水疱 | 皮肤苍白、麻木、僵硬、大疱、组织坏死 |
| 常见人群 | 体质较弱、末梢循环不佳者、在潮湿寒冷环境中长时间工作者 | 户外工作者、探险者、意外失温者 |
| 治疗 | 保暖、外用药物、改善循环 | 必须立即就医,需要专业处理 |
冻疮的核心症状可以概括为“红、肿、痒、痛、麻”五个字,尤其是在复温后,如果你发现自己或家人在冬天出现这些症状,特别是反复在相同部位发作,应尽快采取保暖措施,并使用一些温和的药物(如维生素E乳、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等)来促进血液循环,如果出现水疱、皮肤变黑或感染迹象,请务必及时咨询医生。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