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从“防晒的样子”和“防晒的理念”两个层面来理解。
防晒的“样子”:看得见、摸得着的防晒产品
这是大家最直观能想到的防晒,它们形态多样,但核心目的都是一样:在皮肤表面形成一道“保护墙”,抵御紫外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按形态分:
-
防晒乳/霜
- 样子:像乳液或面霜一样的质地,通常有流动性。
- 特点:质地相对滋润,适合干性皮肤或秋冬季节,有些配方会带有一定的润色效果。
- 例子:安耐晒金瓶、资生堂蓝胖子等。
-
防晒啫喱
- 样子:透明或半透明的胶状质地,清爽不油腻。
- 特点:质地最轻薄,肤感清爽,特别适合油性、混合性皮肤和夏季使用,上脸后容易推开,吸收快。
- 例子:很多日系品牌都有推出清爽的啫喱防晒。
-
防晒喷雾
- 样子:装在按压瓶或喷雾罐里的液体,喷出来是雾状。
- 特点:非常方便快捷,适合补涂、涂抹身体(尤其是后背),也适合带妆时使用。注意:喷雾需要喷足量并均匀涂抹,不能只喷一下就完事,否则防晒效果会大打折扣,不建议直接喷在脸上,建议先喷在手心再涂抹。
-
防晒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样子:像固体口红一样的设计,可以直接涂抹在皮肤上。
- 特点:方便携带,补涂不花妆,特别适合用在眼周、鼻翼等细节部位,但用量不容易控制,且含有蜡质成分,可能有些肤感较厚重。
- 例子:很多儿童防晒或户外运动防晒会做成棒状。
-
防晒油
- 样子:油状的液体,质地非常滋润。
- 特点:流动性极好,延展性佳,能带来光泽感,但非常油腻,容易泛白,且可能堵塞毛孔,适合干皮或海边度假时使用。
按功能分:
- 日常通勤防晒:SPF15-30, PA++ 左右,质地轻薄,适合日常上下班、上学路上使用。
- 户外/高强度防晒:SPF50+, PA++++,防水防汗,质地可能稍厚重,适合海边、爬山、长时间户外运动等。
- 敏感肌专用防晒:配方精简,不含酒精、香精、防腐剂等刺激成分,通常以物理防晒为主。
- 儿童防晒:成分温和,通过安全测试,通常为纯物理防晒或温和的物化结合防晒。
防晒的“样子”:看不见、但至关重要的防晒行为
防晒的“样子”远不止涂产品,更体现在我们的日常习惯上,这才是防晒的灵魂所在。
看不见的“防护罩”
- 硬防晒: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物理防晒方式。
- 遮阳伞:选择带有“UPF50+”标签的专业防晒伞,能阻挡99%以上的紫外线。
- 太阳镜:保护娇嫩的眼周皮肤和视网膜,选择能防UVA和UVB的镜片。
- 防晒衣/帽:选择轻薄透气的防晒衣,宽檐帽能更好地保护脸部和颈部。
- 口罩:在紫外线强烈的天气,一个高倍防晒口罩能保护整个下半张脸。
看不见的“时间表”
- 规避紫外线高峰期: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是紫外线最强的时段,尽量避免长时间在此期间进行户外活动。
- 定时补涂:防晒霜会因出汗、擦拭、出油而失效,一般建议每2-3小时补涂一次,如果在海边或大量出汗,则需要更频繁地补涂。
看不见的“剂量”
- 足量使用:这是很多人会忽略的关键!涂得太少等于没涂。
- 脸部用量:一个一元硬币大小的量,才能达到产品标注的防晒指数。
- 身体用量: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量,用于涂抹全身。
防晒的“样子”到底是什么?
防晒的样子 = 一瓶合适的防晒霜 + 一把晴雨伞 + 一副太阳镜 + 一顶帽子 + 一个好习惯(足量、补涂、避开强光)。
它不是一项只在夏天做的任务,而是365天、无论晴雨都需要坚持的护肤步骤,因为云层和玻璃只能阻挡部分UVB(导致晒伤),但UVA(导致晒黑、光老化)却能轻松穿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下次问“防晒什么样”时,你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你出门前,像涂面霜一样,在脸上均匀涂抹了一元硬币大小的防晒霜,然后顺手拿起桌边的遮阳伞和太阳镜戴好,自信地走出家门,这,就是防晒最美好的样子。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