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就是眼睛下方的皮肤颜色比周围皮肤要深,形成像“熊猫眼”一样的区域,但它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形态,根据成因和外观,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血管型、色素型和结构型,了解它们的区别很重要,因为成因和改善方法也大不相同。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这三种类型具体长什么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血管型黑眼圈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尤其是在年轻人和皮肤白皙的人中。
-
长什么样?
- 颜色:通常是青色或紫红色,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皮肤很薄的地方,能透出下面血管的颜色。
- 形态:颜色深浅会变化,早上起床时最明显、最重,因为平躺一晚上后,血液循环变慢,血液容易在眼部积聚,白天活动开后,颜色会变浅一些。
- 位置:通常出现在内眼角和下眼睑靠鼻子的区域,这片区域的皮肤最薄。
-
成因:
- 天生皮肤薄:天生眼部皮肤就比较薄,血管颜色容易显露。
- 睡眠不足/疲劳:熬夜或疲劳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血管扩张,颜色加深。
- 过敏性鼻炎:鼻炎会导致鼻部血管充血,影响眼周的血液循环,加重血管型黑眼圈。
色素型黑眼圈
这种类型和皮肤中的黑色素增多有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长什么样?
- 颜色:通常是棕色或褐色,看起来像晒斑或肤色不均。
- 形态:颜色相对稳定,不会像血管型那样在一天中有明显变化,它可能是一整片区域,也可能呈半月形。
- 位置:可以出现在整个下眼睑,有时甚至会延伸到上眼睑或太阳穴附近。
-
成因:
- 日晒:眼部防晒不到位,紫外线刺激黑色素生成。
- 炎症后色素沉着:比如经常揉眼睛、皮肤过敏、湿疹等,导致皮肤发炎,留下色素沉淀。
- 遗传因素:天生肤色较深的人,眼部皮肤天生黑色素就比较多。
- 某些药物:例如一些治疗疟疾的药物可能会引起色素沉着。
结构型黑眼圈
这种类型的黑眼圈不是因为颜色,而是因为面部结构形成的“阴影”。
-
长什么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颜色:它本身没有颜色,但看起来是深灰色或黑色。
- 形态:当你改变光线角度或面部表情时,它的“深色”区域和形状会发生变化,它不是真的颜色,而是光线照射在凹凸不平的脸上形成的阴影。
- 位置:通常出现在眼袋下方或泪沟的位置。
-
成因:
- 眼袋:眼下脂肪膨出,形成一个凸起,在它下方就会形成明显的阴影。
- 泪沟:眼眶骨和脸颊之间的凹陷,随着胶原蛋白流失,这个凹陷会变得更深,形成一道“沟”,沟的底部看起来就很暗。
- 面部脂肪流失:随着年龄增长,面部胶原蛋白和脂肪流失,皮肤变松弛,泪沟和眼窝凹陷会变得更明显。
注意:结构型黑眼圈常常和前两种类型并存,比如一个有眼袋的人,同时眼周皮肤薄(血管型),那么黑眼圈就会显得格外严重。
总结与对比
为了让你更清晰地分辨,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表格总结:
| 类型 | 主要颜色 | 形态特点 | 主要成因 |
|---|---|---|---|
| 血管型 | 青色、紫红色 | 早上重,晚上轻;肤色白的人更明显 | 睡眠不足、皮肤薄、鼻炎 |
| 色素型 | 棕色、褐色 | 颜色稳定,像晒斑;日晒后加重 | 日晒、揉眼、遗传、炎症 |
| 结构型 | 深灰色、黑色 | 因眼袋、泪沟形成的阴影,随光线变化 | 年龄增长、眼袋、泪沟、脂肪流失 |
其他相关特征
- “熊猫眼”:通常指黑眼圈非常严重,颜色深,范围大,看起来像熊猫的眼睛,是以上多种类型的综合体现。
- “卧蚕” vs “眼袋”:很多人会混淆。卧蚕是笑起来时眼下的一条可爱肌肉,是美的象征;而眼袋是无论笑不笑都存在的、下垂的脂肪团,是衰老的标志,常与结构型黑眼圈伴生。
黑眼圈的外观多种多样,找准它的类型是进行针对性改善的第一步,如果你不确定自己属于哪种,咨询皮肤科医生是最好的选择。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