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物理因素和内在健康因素。
环境与物理因素(最常见)
这类因素是导致手指裂开的首要原因,主要是因为皮肤屏障受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过度清洁与水分流失
- 频繁洗手:医生、护士、餐饮工作者等需要频繁洗手的人群是高发人群,肥皂、洗手液、消毒凝胶等清洁剂会洗掉皮肤表面的天然皮脂,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皮肤干燥、变脆。
- 接触过多水:家务劳动(如洗碗、洗衣)时,手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同样会溶解皮脂,使角质层软化,水分蒸发后皮肤会变得干燥粗糙。
气候与环境因素
- 干燥寒冷: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寒冷的空气会带走皮肤表面的水分,为了保暖,室内暖气或空调会使环境更加干燥,双重作用下,手部皮肤容易缺水、干裂。
- 强风和日晒:大风会加速皮肤水分蒸发,强烈的紫外线会灼伤皮肤,使其变得干燥脆弱。
物理与化学刺激
- 摩擦与外伤:经常用手进行体力劳动、搬运重物、使用工具等,会导致手部皮肤受到反复摩擦和微小创伤,使皮肤变厚、变硬,失去弹性,最终在压力下裂开。
- 接触刺激性物质:接触清洁剂、溶剂、油漆、水泥、某些化学品等,会直接刺激和损伤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导致干燥、脱皮、皲裂。
不良生活习惯
- 舔舐手指:很多人在紧张或思考时会不自觉地舔手指,唾液中含有消化酶,会进一步破坏手部皮肤的保护层,让水分蒸发得更快,加重干燥。
- 撕倒刺:手上有倒刺时,用手撕扯很容易造成皮肤撕裂,形成小的伤口,若不及时处理,容易感染并扩大裂口。
内在健康因素
如果排除了外部环境因素,手指反复裂开,可能与以下内在健康问题有关。
营养缺乏
- 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对皮肤的健康至关重要,缺乏时会导致皮肤干燥、脱屑。
- B族维生素(特别是B2、B6)缺乏:B族维生素参与新陈代谢,缺乏时可能引起脂溢性皮炎和口角炎,手部皮肤也可能受影响。
- 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是合成胶原蛋白所必需的,缺乏会影响皮肤的修复能力,使伤口愈合缓慢。
- 维生素E缺乏: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能保护皮肤细胞免受损伤,缺乏时皮肤容易干燥老化。
皮肤疾病
- 湿疹:手部湿疹非常常见,表现为皮肤干燥、发红、瘙痒、脱屑,严重时会出现水疱、渗出和裂口。
- 银屑病(牛皮癣):这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在手部可能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上面覆盖着银白色的鳞屑,皮肤增厚、干燥后容易裂开。
- 鱼鳞病:一种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疾病,皮肤会变得异常干燥,像鱼鳞一样,四肢伸侧尤其严重,非常容易裂开。
- 接触性皮炎:如上所述,对某些物质过敏或刺激引起的皮炎。
全身性疾病
-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会减慢新陈代谢,导致皮肤干燥、粗糙、增厚,失去光泽,容易出现皲裂。
-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损害神经和血管,导致手部皮肤出汗减少、感觉迟钝,皮肤一旦干裂,由于血液循环差和神经感觉障碍,很容易被忽视而发展成严重的感染性溃疡。
- 遗传性皮肤病:如掌跖角化症,这是一种以手掌和脚底皮肤过度角化和增厚为特征的遗传病,皮肤非常容易干裂。
如何预防和处理手指裂开?
日常护理与预防
- 温和洗手: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洗手液,避免使用过热的水。
- 及时保湿:洗手后、睡前、感觉干燥时,立即涂抹护手霜,选择含有凡士林、甘油、神经酰胺、尿素等成分的修复型护手霜,效果更好。
- 戴手套:做家务(尤其是接触水和清洁剂)时,戴上橡胶手套;冬天出门或接触化学物质时,戴上棉质或皮质手套。
- 正确处理倒刺:用干净的指甲剪将倒刺剪平,不要用手撕,涂抹护手霜或润唇膏软化。
- 多喝水:由内而外地为身体补充水分。
- 均衡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已经裂开了怎么办?
- 深度保湿:对于较深的裂口,可以在睡前涂抹厚厚一层凡士林或修复霜,然后用保鲜膜或纯棉手套包住过夜,进行“封包疗法”,效果极佳。
- 减少刺激:让手部充分休息,避免接触刺激物和过度摩擦。
- 避免撕扯:不要撕干皮或痂皮,以免扩大创面。
- 处理感染:如果裂口周围出现红、肿、热、痛、流脓等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开口服或外用抗生素。
何时需要看医生?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 裂口很深,疼痛难忍,或经常出血。
- 自行护理1-2周后情况没有好转,甚至加重。
- 伴有明显的瘙痒、红疹、水疱等皮肤症状。
- 怀疑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全身性疾病有关。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诊断是单纯的皮肤干燥还是由其他疾病引起,并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