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原因(占脱发病例的90%以上)
雄激素性脱发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脱发类型,也称为“脂溢性脱发”或“遗传性脱发”。
- 男性型: 通常从前额发际线开始后移,形成“M”型,或头顶头发逐渐稀疏,最终形成“O”型或“U”型,俗称“谢顶”。
- 女性型: 一般表现为头顶头发逐渐变薄、变稀疏,但发际线通常保持相对完整,露出头皮的面积越来越大。
- 根本原因: 遗传基因和雄激素(主要是二氢睾酮DHT)共同作用,有遗传基因的人,毛囊对DHT异常敏感,DHT会攻击毛囊,使其逐渐萎缩,长出的头发越来越细、越来越短,最终毛囊闭合,不再长出头发。
雌激素性脱发
主要发生在女性,与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密切相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常见诱因:
- 产后: 怀孕期间雌激素水平高,头发处于生长期,产后雌激素骤降,大量头发同步进入休止期,导致产后脱发。
- 更年期: 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雄激素的相对优势可能导致脱发模式向男性型发展。
- 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疗法: 某些激素类药物的停用或更改可能会影响脱发。
- 多囊卵巢综合征: 这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会导致体内雄激素水平过高,引起脱发、痤疮等问题。
其他常见原因
休止期脱发
这是一种暂时性、弥漫性的脱发,通常在经历重大应激事件后发生。
- 诱因:
- 巨大的精神压力: 如亲人离世、失业、考试压力等。
- 重大身体创伤或手术: 如车祸、大型手术。
- 快速体重下降: 如节食减肥。
- 严重的疾病: 如高烧、感染、慢性疾病。
- 分娩。
- 原理: 这些应激因素会使大量毛囊提前从生长期进入休止期,2-3个月后,这些头发会集中脱落,通常在去除诱因后,头发会在6-9个月内重新长出。
斑秃
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了自身的毛囊。
- 特征: 头皮上突然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边界清晰的脱发斑,脱发区域皮肤光滑,无炎症、鳞屑或疤痕,严重者可发展为全秃(头发全部脱落)或普秃(全身毛发脱落)。
- 诱因: 与遗传、自身免疫、精神压力、内分泌等因素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营养与生活方式因素
营养缺乏
头发的生长需要多种营养物质,缺乏以下元素可能导致脱发:
- 蛋白质: 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头发生长。
- 铁: 缺铁性贫血是女性脱发的常见原因之一。
- 锌: 锌参与蛋白质合成和细胞修复,缺锌会影响毛囊健康。
- 维生素D、B族维生素(特别是生物素B7)等。
- 注意: 除非经过医生确诊,否则不要盲目大量补充,过量也可能有害。
不良生活习惯
- 长期精神压力和焦虑: 这会扰乱内分泌,加剧雄激素性脱发,并可能诱发斑秃和休止期脱发。
- 频繁烫染、过紧的发型(如高马尾、丸子头): 物理拉扯会导致“牵引性脱发”,长期如此可能导致毛囊永久性损伤。
- 不良作息: 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新陈代谢和激素水平。
疾病与药物因素
疾病
- 甲状腺功能异常: 无论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还是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都可能导致脱发。
-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红斑狼疮、白癜风等。
- 头皮感染: 如头癣、严重的毛囊炎。
- 皮肤病: 如脂溢性皮炎、银屑病(牛皮癣)等。
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包括脱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化疗药物: 这是最典型的例子,会攻击快速分裂的细胞,包括毛囊细胞。
- 抗凝血药: 如华法林。
- 某些降压药、抗抑郁药、避孕药等。
总结与建议
| 脱发类型 | 主要特征 | 核心原因 |
|---|---|---|
| 雄激素性脱发 | 发际线后移(男)或头顶稀疏(女),遗传性明显 | 遗传基因 + 雄激素(DHT) |
| 雌激素性脱发 | 多见于女性,与激素波动相关 | 激素水平变化(产后、更年期等) |
| 休止期脱发 | 弥漫性脱发,与近期压力/事件相关 | 应激事件导致毛囊提前进入休止期 |
| 斑秃 | 圆形、边界清晰的脱发斑,头皮光滑 | 自身免疫性疾病攻击毛囊 |
| 营养性脱发 | 头发干枯、易断、整体稀疏 | 缺乏蛋白质、铁、锌等营养素 |
如果您正面临脱发问题,建议您:
- 不要恐慌: 很多脱发是暂时性的或可以治疗的。
- 及时就医: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建议挂皮肤科的号。
- 寻求专业诊断: 医生会通过问诊、视诊、拉发试验、血液检查甚至头皮活检等方式,明确您的脱发类型和根本原因。
- 对症治疗:
- 对于雄激素性脱发,常用药物如米诺地尔(外用)和非那雄胺(口服,男性)。
- 对于斑秃,可能使用局部激素注射或免疫调节剂。
- 对于休止期脱发,关键在于调整生活方式,去除诱因,耐心等待头发恢复。
- 对于营养缺乏,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补充。
网络信息只能作为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应对脱发的最佳策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