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晚间,科创板上市公司臻镭科技(688270.SH)突发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郁发新已被黄石市监察委员会实施留置措施,暂时无法履行董事职责,消息一出,资本市场与学术圈同时震动:这位年仅50岁的“教授企业家”个人及一致行动人持股市值高达31亿元,而公司在过去半年净利润暴增10倍,股价年内涨幅一度接近翻倍。
公开资料显示,郁发新1975年3月生于浙江桐庐,1997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随后在该校连读硕士、博士,师从201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刘永坦院士,主攻射频模拟芯片方向,2002年获博士学位后,他进入UT斯达康任高级研发工程师,2006年回到学界,受聘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并长期担任航天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学术上,他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重大专项,攻克了微波毫米波相控阵T/R芯片等“卡脖子”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产业上,他则走出了一条“实验室—创业公司—资本市场”的完整闭环。

2010年,郁发新作为首席科学家创立铖昌科技,专注相控阵T/R芯片,2022年铖昌科技登陆深交所主板;2015年,他又创办臻镭科技,聚焦射频收发、ADC/DAC、电源管理及微系统模组,2022年1月登陆科创板,臻镭科技招股书显示,公司多项核心技术源自浙江大学,部分专利由郁发新团队在校期间完成,评估作价2.4亿元入股,而相关课题使用了逾8000万元国家科研经费,这种“国家经费—高校专利—个人持股”的路径,在学界并非个案,却首次因留置调查被推至聚光灯下。
根据臻镭科技2025年半年报,郁发新直接持有4504万股,占总股本21.04%,按9月19日收盘价69.5元计算,对应市值31亿元;若加上其控制的晨芯投资、臻雷投资、睿磊投资等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曾达32.62%,半个月前刚刚通过询价转让减持830.52万股,套现4.44亿元,减持完成后,郁发新方面持股降至28.74%,但仍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且全部股份处于未质押状态。
留置消息披露后,9月22日臻镭科技大幅低开近20%,盘中一度触及跌停,收盘跌幅17.55%,单日蒸发市值约26亿元,公司公告强调,未收到对公司的任何调查文件,控制权未发生变化,日常经营由高管团队负责,董事长职责暂由董事张兵代行,公开资料显示,臻镭科技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73.64%;净利润6232万元,同比增长1006.99%,主要受益于特种行业芯片订单放量及商业卫星需求爆发。
此次留置的触发点尚未官宣,但多方信源指向科研经费使用、技术成果评估及股权变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教育部、科技部2024年联合发布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需经集体决策、公示,收益分配方案须报主管部门备案,且科研经费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国家,郁发新团队将国家专项经费支持的专利以个人名义入股、再高价卖给上市公司的操作,是否履行了上述程序、是否涉嫌国有资产流失,成为调查重点。

高校教授“下海创富”已非新鲜事,券商统计显示,仅2023年就有47位高校科研人员因科研经费、股权交易等问题被调查,涉及金额超200亿元,典型案例包括某长江学者通过5家壳公司获取12家上市公司原始股,或与关联企业签订高价技术服务合同套现,此次郁发新被留置,再次凸显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学术权力资本化”的风险:教授掌握课题立项、经费分配、成果评价的话语权;通过亲属、学生或壳公司完成股权代持、技术作价、减持退出,形成隐秘而高效的利益链。
浙江大学校方目前未就此事公开置评,但校内人士透露,学校已启动对郁发新课题组历年经费及专利转让的专项审计,同时暂停其研究生招生资格,黄石市监委对外仅表示“案件正在依法办理中”,未披露更多细节。
对于投资者而言,臻镭科技的业务基本面暂未受到直接冲击:公司射频前端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已进入星载、机载、舰载等高端装备主流供应链,在手订单饱满,但董事长留置带来的不确定性仍令机构担忧,多家券商下调目标价并提示“关键人员风险”,按照科创板规则,若郁发新最终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可能触发“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条款;即便调查结论较轻,其减持受限、股权质押融资受阻,也可能对公司后续资本运作产生连锁反应。
从“学霸”到“芯片大佬”,郁发新用17年时间完成了学术声誉与财富积累的同步跃升,却也走到了个人命运与制度监管的十字路口,无论调查结果如何,这一事件都将对高校科研人员持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科研经费审计等制度带来深远影响。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