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7日,京东集团在发布二季度财报时,低调披露了一项足以写入中国互联网公司治理史的特殊决议:董事会批准了创始人刘强东的“十年薪酬计划”——从2015年至2025年,刘强东每年只领取1元人民币的基本工资,且不享受任何现金奖金,作为补偿,他被一次性授予2600万股A类股期权,行权价16.70美元/股(折合每股ADS 33.4美元),约占当时京东流通股本的0.9%,按当时股价测算价值约4.34亿美元,第二天,刘强东与章泽天在北京朝阳区民政局领证的照片流出,“1元年薪+2600万股”瞬间成为全民话题,网友戏谑“十年内离婚,奶茶妹妹只能分到5块钱,连一杯喜茶都不够”。
这份在今天看来依旧极具话题性的薪酬方案,并非简单的“噱头”,京东上市前夕,董事会已把公司4%股权直接奖励给刘强东,这笔期权当时价值6.06亿美元,直接导致京东2014年Q1账面亏损37.95亿元,换言之,刘强东并不靠工资生活,他的财富与公司市值深度捆绑——2015年京东股价约30美元,2021年峰值曾达108美元,2600万股对应市值最高超过28亿美元;即便以2025年9月22日收盘价折算,仍价值约13亿美元,十年间,京东营收从2015年的1813亿元增至2024年的1.15万亿元,净利润由亏损94亿元转为盈利352亿元,股价波动与业绩增长共同放大了这笔期权的杠杆效应。

2025年9月21日,十年期满,这份“1元年薪”合约正式到期,京东内部人士透露,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已启动新一轮CEO薪酬评估,刘强东将不再受“每年1元+固定期权”限制,可重新参与现金年薪、绩效奖金及新增股权激励的设计,市场普遍预计,刘强东大概率会延续“低现金+高股权”的硅谷式惯例,象征性领取较低现金薪酬,同时绑定新的长期激励工具,以保持与股东利益一致。
对于公众最关心的“奶茶妹妹能否分走一半”,律师给出的答案相对理性:薪酬计划属于公司治理文件,并非婚姻协议,十年之约”到期本身不会触发夫妻共同财产的重新分割,根据《民法典》第1062条,婚姻存续期间取得的工资、奖金、股权激励收益原则上均属共同财产,但京东授予刘强东的2600万股期权在婚前已明确归属,其增值部分是否纳入共同财产,取决于双方是否有书面约定,目前公开信息未见章泽天与刘强东签订婚前或婚内财产协议,若未来出现分割情形,法院大概率会对增值部分进行酌情分配,而非简单对半。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刘强东的“1元年薪”并非孤例,苹果乔布斯、Facebook扎克伯格、特斯拉马斯克都曾长期领取1美元年薪,目的是在股价上升周期最大化股权收益,同时向市场传递“创始人与股东共进退”的信号,京东在2015年正处于阿里、苏宁夹击的激烈竞争期,刘强东用极端薪酬方案换取投资者信心,客观上减少了现金支出,把资源集中投入到物流、技术研发及新业务孵化,十年回望,京东物流2025年估值已突破300亿美元,京东健康、京东工业相继上市,刘强东个人持股虽因多次减持降至约12%,但对应市值仍超过120亿美元,其财富增长主要来自股权而非工资。
值得注意的是,十年间刘强东经历了明尼苏达事件、卸任CEO、淡出日常管理、回流前线等一系列风波,但“1元年薪”始终未被提前终止或修改,显示京东董事会对其长期价值的认可,2023年4月,刘强东高调回归,主导“百亿补贴”价格战、重塑低价心智,随后又推动京东外卖、京东直播等新业务,2025年二季度集团营收3567亿元,同比增长22.4%,活跃用户数突破6亿,股价年内反弹47%,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为创始人“低薪高能”模式投票。

随着旧约到期,刘强东的下一个十年剧本成为新悬念,接近京东高层的人士透露,董事会正在讨论“双层股权+长期业绩挂钩”的复合激励:一方面维持创始人对战略方向的绝对控制,另一方面将新增期权解锁条件与京东未来五年的GMV、现金流、新业务占比等核心指标深度绑定,若方案落地,刘强东仍可能继续领取“象征性现金年薪”,但股权杠杆倍数或将高于2600万股,这也意味着他与京东的下一个十年,仍将是一场高风险的“对赌”。
回望2015年,刘强东在内部邮件中写道:“京东不是一家靠老板工资驱动的公司,而是一家靠梦想和股权驱动的公司。”十年过去,1元年薪的合约功成身退,但故事远未结束——在电商存量竞争、AI重构零售、即时零售混战的新战场,刘强东能否再次用股权撬动下一个万亿京东,才是这份“十年之约”真正的终章。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