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微博热搜被“中介雇人看房砍价60万搞崩房东心态”刷屏,看看新闻的暗访视频显示,上海多家二手房门店已形成一条“演员—压价—成交”的灰色流水线:中介以每人200元的日薪招募兼职,冒充买家看房,在房东面前报出远低于市场价的“试探价”,再反复拉扯,直至房东心理防线松动,一套挂牌339万元的电梯三房,被“演员”一口砍到280万元,房东当场黑脸离席;另一套538万元的学区洋房,被“买家”死咬470万元,房东从愤怒、委屈到眼泛泪花,最终松口510万元,中介在旁全程录像,事后把精彩片段剪进短视频,配字幕“又帮粉丝省下60万”,点赞量瞬间破十万。
“我们每天必须完成15组带看,完不成就要扣钱。”链家一名工作人员对着隐藏镜头直言不讳,“真买家没那么多,只能雇人凑数,顺带把价格打下来。”更激进的“秒卖房”门店直接把砍价当剧本杀:提前给演员发“台词本”,要求现场表现出“非此房不可”的急切,再突然变脸“价格太高扭头就走”,用反差刺激房东的焦虑,一位店长透露,靠这套“PUA式杀价”,老板每月能收进50套房,净赚50万元。

房东们之所以屡屡中招,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被中介放大到极致,2024年上海二手房成交21.6万套,其中八成以上经过中介,链家、中原等平台近期又隐藏了真实成交价,房东只能凭中介口中的“行情”判断高低,当“演员”们轮番登场,用同一话术“同户型上周才卖285万”“你再不降隔壁小区就砸盘”,房东很难不怀疑自己是否真把价格挂高了,一位在松江卖房的阿姨告诉记者,短短两周她被五组“买家”连续砍价,每次报价都比上一次低10万,“我开始整夜睡不着,一听见手机响就心慌,最后比心理底价多降了40万才成交”,事后她才从邻居口中得知,那五组人里至少有三组是熟面孔。
法律界对此已有定性,上海博和律师事务所周志强律师指出,中介故意虚构买家身份、传递虚假价格信息,已涉嫌《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的民事欺诈,房东可在过户前主张撤销合同并索赔差价,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琳琳补充,若中介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多次使用同一套路,金额巨大,还可能触及刑法中的诈骗罪,但现实中,房东往往缺乏证据:带看时签的是《看房确认书》,上面并未标注对方身份;聊天记录里只有口头砍价,没有明确承认“我是托”;即便录了音,也很难证明中介与“演员”之间存在雇佣关系。
更大的灰色地带在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上,“XX砍价王”账号粉丝动辄百万,主播举着手机冲进房东家,一句“老铁们今天砍它50万”就能收获数万点赞,记者调查发现,其中不少桥段是提前排练好的:中介先找熟人扮演房东,把挂牌价故意抬高,再让主播“一刀砍到大动脉”,评论区瞬间沸腾“666”,真正的房东被流量裹挟,不得不接受“全网最低价”的标签,否则就会被网友骂“贪心”,一位杭州主播坦言:“粉丝要的是爽点,不是真相,只要数据好,真假不重要。”
面对质疑,行业协会的反应略显迟缓,上海市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9月23日发出《关于禁止虚假带看、恶意砍价的通知》,要求会员单位自查自纠,并设立举报热线,但通知并未明确处罚标准,也未提及如何核实“演员”身份,业内人士透露,部分门店已把“演员”外包给第三方劳务公司,合同上写的是“市场调研”,法律层面更难定性。

房东如何自保?浦东不动产登记中心窗口工作人员给出三点建议:一是挂牌前先去交易中心调取同户型真实网签价,做到心里有数;二是要求中介在带看确认书上写明看房人姓名、身份证号,并拍照留档;三是遇到恶意砍价时,可当场报警或拨打12345投诉,警方出警记录可作为后续维权证据,也有房东选择“反向操作”——在社交平台直播卖房,把每一组带看、每一次报价公开,反而让中介不敢轻易带“演员”上门。
市场层面,价格博弈仍在继续,兔博士数据显示,9月上海外环外房源议价空间已扩大至12%,内环内仍维持在5%左右,当“雇人压价”成为公开的秘密,房东们开始抱团取暖:微信群、小红书笔记里,“如何识别假买家”“反杀价话术大全”被疯狂转发,一位长宁房东在帖子中写道:“以前是中介联合买家压我价,现在我和邻居联合抬价,谁先松口谁是狗。”这场由60万砍价引发的风波,或许只是二手房市场信任崩塌的冰山一角。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