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妆品行业监管的核心法规是《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于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取代了沿用了30多年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这标志着中国化妆品监管进入了“最严”时代。
以下是根据《条例》及后续配套法规,梳理出的最新核心要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核心法规框架
- 《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顶层法律,确立了“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科学监管”的原则。
- 《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了化妆品和化妆品新原料的注册和备案程序和要求。
- 《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规范了化妆品标签的内容,禁止“明示或暗示具有医疗作用”等。
- 《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规范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行为。
- 《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明确了化妆品功效宣称必须提供科学依据,进行评价。
- 《化妆品原料安全信息资料》要求:要求原料供应商提供安全信息。
最新核心要点详解
实行注册与备案双轨制
这是新《条例》最核心的变化之一,根据产品风险等级进行管理。
-
注册管理:
- 适用产品:普通化妆品中的新原料,以及特殊化妆品(如防晒、祛斑、防脱发、染发、烫发等)。
- 审批机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流程:需要提交完整的安全性、功效性评价资料,经过严格审批,获得“注册证”后方可生产进口。
-
备案管理:
- 适用产品:普通化妆品(不含新原料)。
- 备案机构:备案人(通常是境内责任人)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上备案系统进行备案。
- 关键点:
- “备案即视为合规”是误解:备案是告知性管理,药监部门会进行技术核查,发现不符合规定的会责令改正或取消备案。
- 境内责任人:境外化妆品必须指定中国境内的法人作为“境内责任人”,负责产品的备案、召回、不良反应监测等所有法律责任。
- 备案时限:普通化妆品需在进口或生产前完成备案。
严格监管功效宣称
新《条例》严禁使用“医疗术语”,要求所有功效宣称必须有科学依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宣称范围:化妆品功效宣称应当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并经评价验证。
- 评价方法:根据《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功效评价可以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
- 文献资料研究:利用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研究数据等。
- 研究数据分析:利用历史研究数据或对已上市产品的分析。
- 功效试验:通过人体试验、实验室试验等获得数据。
- 消费者测试: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消费者使用反馈。
- 宣称摘要:备案或注册时,必须提交《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摘要》,摘要将在备案平台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 禁用词:严禁使用“抗炎、杀菌、治疗、治愈、祛疤、抗癌、抗衰、根治”等医疗术语,以及“纯天然、100%有效”等绝对化用语。
全面规范原料管理
- 原料安全清单:国家药监局会定期更新《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5年版),未列入目录的新原料需按新原料注册。
- 原料报送码:自2025年1月1日起,注册和备案产品所使用原料均需提供“原料报送码”,原料供应商需在国家平台报送原料信息,生成唯一码,这实现了从原料到产品的全程追溯。
- 禁用/限用组分:严格遵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的禁用组分(如汞、铅、激素等)和限用组分(如苯甲酸、防腐剂等)的要求。
强化标签管理
- 全成分标注:所有化妆品必须标注所有成分,并按其在产品中的含量降序排列。
- 警示语:标注“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如发现产品不良反应,请及时联系您的经销商/生产商或拨打12315报告”。
- 特殊化妆品标注:特殊化妆品必须标注“特殊化妆品”字样及注册号。
- 最小销售单元:所有包装上都必须有中文标签,禁止加贴、补印等方式的标签。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新《条例》大幅提高了违法成本,实行“最严监管”。
- 处罚力度:
- 对未经许可从事生产活动、使用禁用原料等严重违法行为,可处以货值金额15倍至30倍的罚款。
- 对提供虚假信息、拒不召回问题产品等行为,罚款额度大幅提高。
- 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由备案部门取消备案,甚至吊销许可证。
- 对责任人处以上一年度从本单位取得收入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并可能终身禁止行业从业。
- “行刑衔接”:对于构成犯罪的,直接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建立全程追溯体系
- 责任人制度:明确了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经营者的主体责任。
- 不良反应监测与召回:要求企业建立并执行产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发现产品存在缺陷或问题,必须立即召回。
- “一品一码”:鼓励化妆品最小销售单元赋予唯一电子追溯标识,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对企业和消费者的主要影响
| 对企业的影响 | 对消费者的影响 |
|---|---|
| 合规成本大幅增加:研发、注册/备案、功效评价、原料管理等成本显著提高。 | 消费更安全、更透明:产品信息更加公开,功效有据可查,禁用成分被严格管控。 |
| 行业门槛提高:小、散、乱的企业面临淘汰,市场向头部品牌集中。 | 选择更有依据:可以通过“备案凭证”和“功效宣称摘要”理性判断产品,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 |
| 责任主体明确:企业需对产品安全负全责,无法再推诿。 | 维权更有力:一旦出现问题,有明确的追溯路径和责任人,维权渠道更清晰。 |
| 创新难度加大:新原料、新配方的上市需要更长的周期和更高的投入。 | 市场更规范:不正当竞争和虚假宣传行为受到严厉打击,市场环境更加健康。 |
中国化妆品安全监管的最新法规体系以《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为核心,构建了一个覆盖原料、生产、标签、功效宣称、市场监督全链条的、史上最严格的监管框架,其核心目标是:
- 保障安全:确保消费者“用妆安全”。
- 规范市场:打击假冒伪劣和虚假宣传。
- 促进创新: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有科学依据的真正创新。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一个更安全、更透明、更规范的化妆品市场已经到来,在购买产品时,可以主动查看产品的备案/注册信息,了解其功效宣称依据,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