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本身的原因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主要由防晒霜的配方和质地决定。
-
成膜剂与增稠剂的“冲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膜剂:这是防晒霜的灵魂,它负责将防晒剂均匀地包裹并附着在皮肤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常见的成膜剂有二氧化硅、成膜聚合物(如丙烯酸酯类)等。
- 增稠剂:为了让防晒霜质地更顺滑、不油腻,厂家会添加增稠剂(如黄原胶、卡波姆等)来调节粘度。
- 冲突点:某些增稠剂在特定的pH值、或者与其他成分混合时,可能会发生“交联”反应,导致体系变得不稳定,当你涂抹时,这种不稳定的膜层就会断裂、卷曲,形成我们看到的“泥条”。
-
质地过于厚重或“拉丝”
- 一些防晒霜为了追求高倍防护力或哑光效果,会添加大量的粉体和成膜剂,导致质地非常厚重、粘腻。
- 这种质地的防晒霜在涂抹时,如果皮肤没有足够湿润或吸收,就像在湿海绵上涂一层厚厚的胶水,很难推开,自然容易搓泥。
-
含有特定的化学成分
某些防晒剂或辅助成分(如一些高浓度的酒精、特定的表面活性剂)可能会与皮肤表面的油脂、皮屑或其他产品发生反应,影响成膜的均匀性。
使用手法的原因
即使防晒霜本身不搓泥,错误的使用方法也会“逼”它搓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用量不足
-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很多人为了省或者怕油腻,只涂黄豆大小或更少的量。
- 防晒霜要达到标注的SPF/PA值,必须足量涂抹(全脸约需一枚一元硬币大小),用量不足时,膜层太薄,无法均匀覆盖,在后续叠加或摩擦时就极易断裂、搓泥。
-
皮肤过于干燥
在非常干燥甚至起皮的皮肤上涂抹任何产品都容易搓泥,防晒霜就像试图在粗糙的墙纸上刷油漆,无法形成平滑的涂层,起皮的地方就成了“断层”,把泥搓出来。
-
错误的手法:来回“搓”或“打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确的手法应该是“点涂”后“拍开”或“压开”,而不是像抹面霜一样来回用力揉搓。
- 用力揉搓会给已经成膜的防晒霜施加剪切力,破坏其结构,导致膜层断裂,想象一下你试图把一块完整的塑料布揉成一团,它就会起皱、断裂。
-
叠加护肤品后未等吸收
- 在涂完爽肤水、精华、乳液后,立刻涂防晒霜,前面的产品还没干透,就会和防晒霜混合,影响其成膜效果,导致搓泥,正确的做法是“前序产品等吸收,再涂防晒”。
叠加产品的原因
这是很多人会忽略的一点,你脸上涂的其他护肤品和化妆品是导致搓泥的“罪魁祸首”。
-
与护肤品/底妆成分冲突
- “水油不相容”:防晒霜是水包油或油包水的乳液,如果你在它上面涂了与之体系冲突的产品(比如在清爽的防晒上涂了厚重的油性面霜),两者无法融合,就会互相“排斥”,导致搓泥。
- 高分子聚合物冲突:很多精华、面霜和底妆(尤其是带防晒指数的粉底液)都含有增稠剂、成膜剂(如卡波姆、硅油等),当两种或多种含有同类高聚物的产品叠加时,它们可能会在皮肤表面“交联”或“打架”,形成一团团的小颗粒,也就是“泥”。
-
过度叠加
在脸上涂了太多层的产品,每一层都增加了膜的厚度和复杂性,当这些膜层叠加在一起,任何一层的不稳定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最终以搓泥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何有效避免防晒霜搓泥?(解决方案)
-
选择合适的防晒霜:
- 如果你经常搓泥,可以尝试更换质地更轻薄、水润的防晒霜,比如乳液、啫喱或摇摇乐类型的。
- 选择不含太多滑石粉、硅油,或者配方更简单的防晒霜。
-
优化护肤流程:
- 保证皮肤水润:做好基础保湿,确保皮肤不干燥、不起皮。
- 简化步骤:在容易搓泥的日子里,精简护肤流程,去掉不必要的精华或面霜。
- “干手干脸”或“湿手湿脸”:对于摇摇乐类的防晒,可以尝试在脸和手都保持微湿的状态下涂抹,有时会比完全干着涂更易推开。
- 分区涂抹:将脸部分成几个区域(如额头、左脸、右脸、下巴),在每个区域点涂后,用指腹轻轻拍开,而不是在整个脸上打圈。
-
注意叠加顺序和手法:
- 给足吸收时间:每涂完一层护肤品,稍等30秒到1分钟,感觉皮肤表面“不粘手”了再涂下一层。
- 改变叠加顺序:如果发现防晒和某个底妆搓泥,可以尝试交换它们的顺序(先涂底妆再喷防晒喷雾),或者更换那个产品。
- 分区叠加:先涂防晒,等它成膜后,再分区叠加底妆。
-
保证足量使用:
- 再次强调,全脸一元硬币大小的量是防晒效果的基础,也是避免搓泥的第一步。
防晒霜搓泥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选对产品 + 用对手法 + 搭配正确”这三步,你就能大大降低搓泥的烦恼,安心享受阳光防护。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