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妆容与日常妆容最大的不同在于“功能性”,它不仅仅是“好看”,更是为了服务角色、塑造人物、辅助叙事,近年来,随着影视工业的飞速发展、观众审美的提升以及社交媒体的推动,影视妆容呈现出以下几个非常鲜明的最新趋势。
核心趋势一:极致的真实感与“无痕”感
这是近年来最主流的趋势,尤其是在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剧(如现代都市剧、悬疑剧、家庭伦理剧)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特点:
- 高清镜头下的考验:4K、8K甚至更高分辨率的拍摄技术,要求妆容必须经得起放大镜般的审视,任何卡粉、假面感、厚重感都会被无限放大。
- “妈生感”底妆:追求的不是完美无瑕,而是带有轻微瑕疵、透出皮肤纹理的自然感,妆感如第二层皮肤,仿佛角色天生就如此。
- 精修而非全遮:重点遮盖明显的痘印、黑眼圈,但保留一些雀斑、痣、微小血管等,增加真实感和辨识度。
- 代表作品:
- 《我的阿勒泰》:女主角李文秀的妆容几乎是“素颜”的,充满了高原风沙和阳光留下的痕迹,完美契合了角色质朴、坚韧的形象。
- 《漫长的季节》:剧中人物的妆容都带有岁月的痕迹,无论是松弛的皮肤状态还是略显疲惫的神态,都充满了生活气息。
核心趋势二:情绪驱动的“氛围感”妆容
这是目前最受社交媒体追捧的趋势,尤其适用于古装仙侠、奇幻、悬疑等题材,妆容不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剧情和角色情绪动态变化的。
- 特点:
- 色彩心理学:用色彩直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用冷色调(蓝、紫)表现角色的忧郁、神秘或高冷;用暖色调(橘、金)表现角色的温暖、热情或疯狂。
- 光影层次:通过高光和阴影的微妙变化,在脸上营造出故事感,眼角的阴影可以表现悲伤,颧骨的高光可以表现希望或圣洁。
- 细节叙事:一个不经意的泪痕、一道抓痕、一缕乱发,都能成为情绪的载体,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 代表作品:
- 《苍兰诀》:小兰花从天真烂漫到黑化,妆容色彩也从明亮活泼的粉色、橙色,逐渐变为深邃、神秘的紫色、蓝色,视觉上清晰地展现了角色的成长与蜕变。
- 《长相思》:小夭的妆容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前期是淡雅自然的“女医”妆,后期则是带有故事感和疏离感的“玟小六”妆,眼妆的细微变化精准传递了角色的复杂心境。
核心趋势三:打破常规的“性别流动”妆容
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越来越多元化,性别界限不再那么刻板,妆容也因此成为打破性别标签的重要工具。
- 特点:
- 男性角色的精致与“柔”:越来越多的男性角色开始使用底妆、眉笔、甚至唇膏,呈现出一种精致、柔和甚至略带阴柔的美感,强调角色的“少年感”或“贵气”。
- 女性角色的力量与“飒”:女性角色的妆容趋向于利落、干练,强调轮廓感和力量感,弱化过于甜美的元素,塑造独立、强大的女性形象。
- 无性别的美学表达:妆容更侧重于表达角色的个性和内在,而非遵循传统的男性/女性化妆法则。
- 代表作品:
- 《山河令》:两位男主角的妆容都非常精致,尤其是眼妆和唇妆,打破了传统武侠剧中男性粗犷的形象,增添了儒雅和破碎感,深受观众喜爱。
- 《梦华录》:赵盼儿等女性角色的妆容,既有古典的雅致,又有独立女性的干练,尤其是眼妆和发髻的设计,凸显了她们的聪慧和坚韧。
核心趋势四:文化与历史的深度还原
“服化道”一体化成为影视制作的重要标准,妆容不再孤立存在,而是与服装、道具、历史背景紧密相连,追求“考据”与“美学”的平衡。
- 特点:
- 朝代特色:不同朝代的妆容、发饰、眉形、唇色都有严格的规制,唐代的“斜红”、宋代的“鹅黄”、清代的“一字眉”等。
- 材质与工艺:妆容所用的颜料、工具也越来越考究,力求还原古代的真实质感。
- 美学创新: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也会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
- 代表作品:
- 《繁花》:90年代的上海,妆容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大波浪、红唇、精致的五官,完美复刻了当时的流行风潮,充满了时代记忆。
- 《长安十二时辰》:盛唐气象在妆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贵族的华丽妆容还是平民的素朴妆容,都经过了精心的考据,充满了历史厚重感。
最新影视妆容的核心关键词
- 真实:追求高清下的“无痕”感,还原角色的生活状态。
- 情绪:妆容成为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化”,用色彩和光影讲故事。
- 多元:打破性别和传统的束缚,鼓励角色的个性化表达。
- 融合:妆容与服装、历史、文化深度融合,成为叙事的一部分。
最新的影视妆容已经从“美化脸庞”的工具,进化为“塑造灵魂”的艺术,它不仅是化妆师的技术展现,更是导演、演员和整个创作团队共同讲述故事的“视觉语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