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判断口腔出血是什么原因,需要结合出血的部位、频率、量以及伴随的其他症状来综合分析,下面我将为您详细梳理可能的原因,从最常见到需要警惕的严重情况。
局部性原因(口腔本身的问题)
这是导致口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通常问题出在口腔内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牙周病(最常见的原因)
这是成年人牙龈出血的首要元凶。
- 病因:牙菌斑和牙结石长期堆积,导致牙龈发炎(牙龈炎),进一步发展为牙周炎。
- 症状:
- 刷牙或咬硬物时出血(如苹果、排骨)。
- 牙龈红肿、松软、光亮。
- 牙龈萎缩、牙缝变大。
- 持续性口臭。
- 严重时:牙齿松动、移位,甚至脱落。
牙龈炎
牙周病的早期阶段,症状相对较轻。
- 病因:主要是口腔卫生不佳,牙菌斑刺激。
- 症状:牙龈边缘红肿、发亮,刷牙时容易出血,但通常没有明显的牙周袋和牙齿松动。
牙周创伤
- 物理性创伤:
- 刷牙方式不当:使用硬毛牙刷或用力过猛,损伤牙龈。
- 食物硬物划伤:如骨头、坚果壳刺伤牙龈。
-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冠边缘过锐,长期摩擦刺激牙龈。
- 化学性创伤:
- 过敏:对某些牙膏、漱口水成分过敏。
- 腐蚀性物质:误服强酸强碱等。
- 生物性创伤:
- 残根、残冠的尖锐边缘:长期刺激牙龈,形成创伤性溃疡。
龋齿(蛀牙)
- 深龋:龋洞很深,接近或暴露牙神经,细菌感染导致牙龈组织发炎、化脓,从而出血。
- 根尖周炎:牙神经坏死感染后,炎症通过牙根尖扩散到牙槽骨和牙龈,形成“牙龈瘘管”,会反复流脓和出血。
口腔黏膜疾病
- 口腔溃疡:当溃疡发生在牙龈或靠近牙龈处时,摩擦或进食会引发疼痛和出血。
- 扁平苔藓: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口腔黏膜炎症,可表现为牙龈发白、糜烂,触之易出血。
- 坏死性龈炎/口炎:一种较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牙龈组织坏死,疼痛明显,有特殊的腐败性臭味,容易出血。
全身性原因(身体其他器官的疾病信号)
口腔出血是身体内部疾病在口腔上的表现,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血液系统疾病
这是最需要警惕的一类疾病,因为凝血机制出了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血小板减少: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小板负责凝血,其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会导致身体任何部位都容易出血,口腔牙龈自发性出血或轻微碰撞后出血不止是其典型症状之一。
- 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凝血因子缺乏,会导致血液无法正常凝固。
肝脏疾病
肝脏是合成大多数凝血因子的场所,如果患有严重的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就会导致凝血时间延长,表现为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并发微血管病变,导致牙龈血管脆性增加,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牙周炎和牙龈出血。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使全身小动脉硬化,牙龈的小血管也因此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
营养不良
- 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胶原蛋白合成障碍,导致毛细血管壁脆性增加,牙龈肿胀、出血,是典型的症状。
- 维生素K缺乏: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导致出血倾向。
其他
- 药物影响: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的患者,牙龈出血的风险会增加。
- 激素水平变化:在青春期、妊娠期(妊娠期牙龈炎)或更年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牙龈对细菌的反应会变得敏感,更容易发炎和出血。
应该怎么办?
如果您遇到口腔出血,可以根据以下步骤处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初步自我判断:
- 看位置:出血点主要在牙龈吗?还是整个口腔黏膜都容易出血?
- 看诱因:是只在刷牙时出血,还是不碰也自发性出血?
- 看伴随症状:有没有疼痛、口臭、身体瘀斑、乏力等其他不适?
-
紧急处理:
- 立即止血: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直接压迫出血部位,持续5-10分钟。
- 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下颌部,有助于血管收缩,减缓出血。
-
何时必须立即就医?
- 出血量大且无法止住。
- 没有明显外伤,但口腔或全身多处出现瘀点、瘀斑。
- 伴有发烧、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 牙龈出血持续存在,并伴有牙齿松动。
- 正在服用抗凝药物,且牙龈出血加重。
出现以上情况,建议立即去医院的口腔科或血液科就诊!
-
常规处理建议:
- 对于大多数牙龈出血:首先考虑是牙周问题,建议及时去看牙医,进行专业的洗牙(洁治),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并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
- 怀疑是全身性疾病:牙医在排除口腔局部问题后,会建议您去内科、血液科或相关专科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口腔出血是一个信号灯,最常见的原因是牙周病,但绝不能忽视它可能是严重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表现。
- 如果出血与刷牙、吃东西有关,且牙龈红肿,首选看牙医。
- 如果出血与刷牙无关,是自发性或全身多处出血,请务必尽快去综合性医院的内科或血液科就诊。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预防大部分口腔出血的基础,而关注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则是守护我们整体健康的关键。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