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很多人都有的经历,皮肤越抓越痒,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核心原因:
核心机制:“抓挠-瘙痒”恶性循环
抓挠会启动一个“瘙痒-抓挠-更痒”的恶性循环,这个循环主要由神经信号和身体化学物质共同驱动。

神经系统的“误判”与“警报升级”
我们的皮肤布满了感觉神经末梢,其中一些专门负责传递“痒”的信号。
-
第一步:瘙痒信号产生 当你因为蚊虫叮咬、干燥、过敏等原因感到瘙痒时,皮肤下的感觉神经末梢(主要是C纤维)被激活,产生一个“痒”的信号。
-
第二步:抓挠的刺激 当你用手去抓挠时,这个动作本身会刺激皮肤上的其他感觉神经末梢,特别是那些传递“触觉”和“痛觉”的神经(比如Aδ纤维),这些信号的强度通常比“痒”的信号更强、更快。
-
第三步:脊髓的“交通堵塞” 所有来自皮肤的神经信号(无论是痒、痛还是触觉)都会先汇聚到脊髓,脊髓就像一个“信息中转站”,当你抓挠时,强烈的“痛”和“触”信号会“霸占”通往大脑的神经通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闸门控制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较强的神经信号(如痛觉)可以“关闭”或“抑制”较弱的神经信号(如痒觉)的传递通道,但在抓挠的初期,这种抑制是暂时的。
- 警报升级:抓挠带来的疼痛和轻微损伤,反而会进一步激活神经末梢,让脊髓误以为情况更严重了,当抓挠停止,被“压制”的痒信号会“卷土重来”,并且因为之前的刺激,感觉可能比原来更强烈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停手后痒感反而加剧。
炎症反应的“火上浇油”
抓挠不仅仅是物理刺激,它还会引发身体的化学和炎症反应。
-
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 当你抓挠皮肤时,会造成轻微的物理损伤,这会刺激皮肤中的肥大细胞释放出大量的组胺,你可能对“组胺”这个词不陌生,因为很多过敏药就是“抗组胺药”。
- 组胺的作用:组胺是引起瘙痒、红肿和疼痛的关键化学物质,它会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导致血管扩张,让你抓挠的地方变得更红、更热、更肿,并且痒感也急剧增强,这形成了一个“抓挠 -> 释放组胺 -> 更痒 -> 更想抓挠”的恶性循环。
-
损伤皮肤屏障 频繁或用力抓挠会破坏皮肤最外层的保护屏障——角质层,一个健康的皮肤屏障可以锁住水分,抵御外界刺激,屏障被破坏后,皮肤更容易失水,变得干燥,对外界刺激(如衣物、灰尘)的敏感度也会大大增加,从而引发或加重瘙痒。
心理因素:“奖励”与“成瘾”
抓挠也带有很强的心理成分。

-
短暂的“奖赏”感 抓挠带来的轻微疼痛,可以暂时分散大脑对“痒”的注意力,大脑会释放一些让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如内啡肽),产生一种“爽”或“解痒”的短暂快感,这种即时满足感会鼓励你继续抓挠。
-
习惯性行为 对于慢性瘙痒的人来说,抓挠可能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一旦感觉到痒,手就不自觉地伸过去,即使知道不应该抓,也很难控制。
怎么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理解了原因,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
-
冷敷代替抓挠: 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用冰袋、冷毛巾或冷水敷在瘙痒处,低温可以:
- 麻痹神经末梢,暂时阻断痒信号的传递。
- 使血管收缩,减少组胺等化学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红肿和炎症。
-
拍打或按压: 如果实在想碰一下,尝试用手指轻轻拍打或按压瘙痒处,而不是用指甲去抓,这可以满足心理上的“想碰一下”的冲动,但又不会造成损伤和炎症。
-
使用止痒产品: 根据瘙痒原因选择合适的药膏。
- 蚊虫叮咬/过敏:使用含有抗组胺或氢化可的松等成分的药膏,从根源上抑制组胺。
- 皮肤干燥: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
-
保持指甲短而光滑: 如果忍不住要抓,短而光滑的指甲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皮肤的物理损伤。
-
转移注意力: 当痒感来袭时,尝试做一些需要用手的事情,比如玩解压玩具、打字、做家务等,将注意力从瘙痒上移开。
-
寻找并治疗根本原因: 如果瘙痒是慢性的,并且严重影响生活,一定要去看医生,可能是由湿疹、皮炎、肝病、肾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的,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皮肤越抓越痒,是因为抓挠通过神经信号误判和引发炎症反应这两个主要途径,将一个简单的痒感升级成了一个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打破这个循环的关键,是用冷敷、保湿等温和的方式替代抓挠,并积极寻找瘙痒的根本原因。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