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拔罐减肥常用的主要部位,通常会将这些部位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疗程:
腹部(核心区域)
腹部是脂肪最容易堆积的地方,也是拔罐减肥的重中之重,这里的穴位主要针对健脾祛湿、调理肠胃、促进消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主要穴位:
- 中脘穴: 位于肚脐正上方4寸,是胃的募穴,能调理胃功能,增强饱腹感,减少食欲。
- 天枢穴: 位于肚脐旁开2寸(左右各一),是大肠的募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消除腹部胀气和赘肉。
- 气海穴: 位于肚脐正下方1.5寸,是“生气之海”,能补气,改善气虚导致的虚胖和水肿。
- 关元穴: 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能温补肾阳,提升身体的代谢能力。
- 拔罐方法: 通常在腹部采用循经走罐或留罐的方法,走罐可以沿着腹部任脉(从胸骨下缘到肚脐)和胃经、脾经的循行路线进行,能有效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背部(脏腑反射区)
背部是人体脏腑的俞穴所在,刺激背俞穴可以直接调理相应脏腑的功能,从根源上解决肥胖问题。
- 主要穴位(背俞穴):
- 脾俞穴: 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脾脏的精气输注之处,健脾化湿是减肥的关键。
- 胃俞穴: 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调理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防止食物堆积。
- 肾俞穴: 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温补肾阳,提升全身能量代谢,改善因肾虚引起的水肿和虚胖。
- 大肠俞: 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促进排便,排出体内宿便和毒素。
- 拔罐方法: 背部肌肉丰厚,非常适合留罐,在这些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可以深度刺激脏腑功能。
下肢(健脾利湿通道)
下肢是脾经和胃经的主要循行路线,刺激这些经络上的穴位,可以加强健脾和胃、利水渗湿的效果。
- 主要穴位:
- 足三里: 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是“长寿穴”,能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
- 丰隆穴: 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这是祛湿化痰的第一要穴,对于因“痰湿体质”导致的肥胖效果显著。
- 三阴交: 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能健脾、益肾、疏肝,对女性因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肥胖尤其有效。
- 拔罐方法: 可以在穴位上进行留罐,也可以从膝盖内侧沿脾经向脚踝方向进行走罐。
上肢(理气消脂)
上肢的穴位主要帮助疏通上焦气机,消除手臂和上身的脂肪。
- 主要穴位:
- 曲池穴: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是大肠经的合穴,能清热通络,改善上肢的血液循环和水肿。
- 手三里: 位于曲池穴下2寸,能调理肠胃,缓解腹胀,对腹部和手臂肥胖有帮助。
- 支沟穴: 位于手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能通便导滞,对于习惯性便秘者效果很好。
- 拔罐方法: 主要采用留罐,刺激这些穴位。
臀部及大腿后侧(局部塑形)
这些部位是脂肪容易堆积的“重灾区”,针对性拔罐可以帮助局部循环,紧致肌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主要部位:
- 环跳穴: 臀部和股骨连接的凹陷处,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能疏通经络,改善下肢循环。
- 承山穴: 小腿肚下方正中,是祛湿要穴,能缓解腿部水肿和疲劳。
- 殷门穴、委中穴: 位于大腿后侧腘窝处,刺激这些区域可以改善臀部和大腿后侧的血液循环,帮助消除“大象腿”和“扁平臀”。
- 拔罐方法: 肌肉丰厚处非常适合留罐或走罐,可以有效打散脂肪团,改善橘皮组织。
重要提醒
- 专业操作: 拔罐减肥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或理疗师操作,他们会根据您的体质(如痰湿、气虚、湿热等)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拔罐方法。
- 配合饮食和运动: 拔罐减肥是一种辅助疗法,效果最好的方式是配合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适度的运动,单纯依赖拔罐效果有限。
- 禁忌人群: 皮肤有破损、过敏、水肿、心脏病、血液病、孕妇、月经期女性以及身体极度虚弱者,不宜进行拔罐减肥。
- 不是所有人都有效: 拔罐减肥更适合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盛”等类型的肥胖者,对于其他类型的肥胖,效果可能不明显。
拔罐减肥是一个系统的调理过程,通过对腹部、背部、四肢等关键部位穴位的刺激,来“由内而外”地改善身体机能,从而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