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原因是冬天空气干燥,导致皮肤水分流失过快,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引发干燥、紧绷和瘙痒。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解一下具体原因以及如何应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冬天皮肤会痒?——四大“元凶”
环境因素:湿度“断崖式”下跌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 室内暖气/空调: 冬天为了取暖,我们会长时间开暖气或空调,这些设备会像抽湿机一样,将空气中的水分抽走,导致室内湿度急剧下降,有时甚至低于20%,而皮肤在湿度为40%-60%的环境中感觉最舒适。
- 室外干冷空气: 室外空气本身就非常干燥,寒冷的空气还能降低皮肤表面皮脂的分泌,进一步削弱皮肤的天然保护膜。
结果: 皮肤中的水分会像从一块干燥的海绵中蒸发一样,快速流失到干燥的空气中,当皮肤含水量低于20%时,就会变得干燥、粗糙,引发瘙痒。
水温因素:过热的热水“雪上加霜”
冬天洗个热水澡是极大的享受,但过热的水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
- 带走天然油脂: 皮肤表面有一层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膜”,它像一层保护霜,能锁住水分,抵御外界刺激,过热的热水会过度洗掉这层宝贵的天然油脂。
- 破坏角质层: 高温会使皮肤角质层细胞间的脂质结构被破坏,导致锁水能力下降,水分更容易蒸发。
结果: 洗完热水澡后,虽然感觉很舒服,但很快皮肤就会感到紧绷、干燥,并开始发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个人习惯:过度清洁与忽视保湿
- 清洁产品不当: 冬天如果仍然使用夏天常用的清洁力过强的沐浴露或香皂,会进一步剥夺皮肤表面的油脂,加剧干燥。
- 保湿不足或不及时: 洗澡后如果不及时涂抹身体乳,皮肤表面的水分会很快蒸发掉,很多人只在感到干燥时才涂,而忽略了“锁水”的最佳时机。
皮肤自身因素:皮肤屏障功能减弱
随着年龄增长,或者本身属于干性皮肤、敏感性皮肤的人群,其皮肤的天然屏障功能本身就比较薄弱,在冬天这种严酷的环境下,他们的皮肤更容易“崩溃”,出现瘙痒、脱屑,甚至发展为“冬季瘙痒症”或“乏脂性湿疹”。
如何有效缓解和预防冬季皮肤瘙痒?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套“组合拳”来应对:
环境加湿:给空气“补水”
- 使用加湿器: 在卧室和常活动的房间放置一个加湿器,将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的理想范围,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 传统方法: 在暖气片上搭一块湿毛巾,或者室内放一盆水,也能起到一定的加湿作用。
改变沐浴习惯:温和清洁,缩短时间
- 降低水温: 尽量使用温水(接近体温)洗澡,避免用过热的水。
- 缩短时间: 沐浴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内,不要长时间泡澡。
- 选择温和产品: 使用pH值呈弱酸性、不含皂基、添加了保湿成分(如神经酰胺、甘油、透明质酸)的沐浴露。
- 轻轻拍干: 洗完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将身体拍干,而不是用力擦拭,皮肤最好保持微微湿润的状态。
黄金法则:及时、足量地保湿
这是缓解瘙痒最关键的一步!
- 把握时机: 洗完澡后3分钟内,趁皮肤还微微湿润时涂抹身体乳,这是锁住水分的黄金时间。
- 选择合适的润肤剂:
- 轻度干燥: 选择质地较轻薄的乳液。
- 中重度干燥/瘙痒: 选择质地厚重、油性成分较多的霜或膏,凡士林(矿脂)是锁水的“王者”,非常有效,但有些人会觉得油腻,可以将其与身体乳混合使用。
- 全身涂抹: 不要只涂在觉得痒的地方,全身均匀涂抹,尤其是四肢、后背等容易干燥的部位。
穿着舒适的衣物
- 选择纯棉、真丝等柔软、透气的材质,避免直接接触羊毛、化纤等粗糙、刺激性的衣物。
- 新买的衣服一定要先清洗再穿,因为上面可能残留的染料或化学制剂会刺激皮肤。
内外兼修:由内补水
- 多喝水: 保证每天充足的水分摄入,为皮肤提供内在的水源。
- 健康饮食: 适当摄入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如坚果、牛油果、深海鱼等,有助于维持皮肤的健康屏障。
⚠️ 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
如果通过以上方法调整后,皮肤瘙痒仍然非常严重,甚至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皮肤出现红肿、渗水、结痂。
- 瘙痒剧烈,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 皮肤出现明显的皮疹或色斑。
- 自行处理超过两周仍无改善。
医生可能会诊断为“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或“冬季瘙痒症”等,并开具相应的药膏(如弱效激素药膏或非激素类药膏)来帮助控制炎症和缓解症状。
冬天皮肤痒的根源是“干燥”,对策就是“保湿”和“保护”,通过加湿环境、温和清洁、及时足量涂抹润肤霜这三大法宝,就能大大改善甚至避免冬季皮肤瘙痒的烦恼。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