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系统:食欲不振、饭后腹胀、大便不成形(溏稀)或便秘、胃部隐隐作痛。
- 精神状态:身体乏力、精神不振、总感觉累、头晕。
- 面部与体型:面色萎黄或苍白、嘴唇颜色淡、身体虚胖(特别是腹部和四肢松垮)、肌肉松弛。
- 其他:月经量少、颜色淡、白带增多且稀薄、舌头边缘有齿痕(齿痕舌)。
针对脾虚,食疗是最好的调理方法之一,核心原则是:健脾益气、温中散寒、化湿,要避免吃生冷、油腻、甜腻的食物,因为这些会加重脾的负担。
以下为您推荐一些非常适合脾虚女人食用的食物和食疗方,并附上一些生活调理建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宜吃的食物(健脾“明星”食材)
谷物主食类(健脾的基础)
- 小米:性温,最养脾胃,熬小米粥时,上面会有一层厚厚的“米油”,是补脾的精华。
- 粳米(大米):性平,最补脾胃之气,是日常饮食的首选。
- 薏米(薏苡仁):性微寒,但炒薏米后,寒性减弱,健脾祛湿的效果更好,可以自己买生薏米,用锅小火炒到微黄。
- 糯米:性温,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的功效,但黏性较大,不易消化,不宜一次吃太多。
- 山药:性平,是“平补三焦”(脾、肺、肾)的良药,能健脾益气、养胃阴,是调理脾虚的“圣品”。
豆类及制品
- 白扁豆:性温,是健脾化湿的要药,尤其擅长治疗脾虚导致的湿气重、大便溏泄。
- 黄豆:性平,能健脾宽中、润燥消水。
- 芡实:性平,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对脾虚引起的腹泻和白带增多有很好的效果。
蔬菜类
- 南瓜:性温,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其所含的果胶还能保护胃黏膜。
- 胡萝卜:性平,健脾和中,富含维生素A,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有益。
- 土豆:性平,和胃健脾,是很好的主食替代品。
- 卷心菜(包菜):性平,健脾养胃,可以煮汤或清炒。
肉蛋类(补充能量,但要适量)
- 鸡肉:性温,能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特别是鸡胸肉和乌骨鸡。
- 牛肉:性温,能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适合气血两虚的人。
- 猪肚:性温,以形补形,能补虚损、健脾胃,是调理脾胃的经典食材。
- 鲫鱼:性平,能健脾利湿,适合脾虚水肿、食欲不振的人。
- 鸡蛋:性平,能滋阴润燥、养血安神,是很好的营养补充。
水果类(适量,避免过凉)
- 红枣: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是经典的健脾食材,可以直接吃、泡水或煮粥。
- 桂圆(龙眼):性温,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适合心脾两虚导致的失眠、心悸。
- 苹果:性平,健脾益胃,生津止渴。
推荐食疗方(简单有效,在家就能做)
山药薏米芡实粥(健脾祛湿黄金组合)
- 材料:干山药15克,炒薏米15克,芡实15克,粳米100克。
- 做法:所有材料洗净,一同放入砂锅或电饭煲,加足量水,熬煮成粥。
- 功效:这是调理脾虚湿气重的经典方子,山药健脾,炒薏米祛湿,芡实固肾健脾,三者结合,补而不燥,祛湿而不伤阴。
四神汤(健脾养胃的经典汤品)
- 材料:莲子(去芯)15克,芡实15克,炒薏米15克,茯苓15克,瘦肉或猪骨适量。
- 做法:肉类焯水,所有材料一同放入砂锅,加足量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5-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 功效:健脾祛湿、补益心脾,是台湾地区的养生名方,对改善脾虚导致的食欲不振、精神不佳、大便稀溏有奇效。
红枣黄芪炖鸡汤(补气养血)
- 材料:土鸡半只,黄芪10-15克,红枣10颗,姜片几片。
- 做法:鸡肉焯水,黄芪、红枣、姜片一同放入炖盅,加水,隔水炖1.5-2小时。
- 功效:黄芪补气升阳,红枣养血安神,鸡肉温中补气,此汤适合气虚明显,容易疲劳、气短、自汗的女性。
糯米红枣粥
- 材料:糯米50克,红枣10颗,枸杞一小撮。
- 做法:糯米和红枣洗净,一同熬煮成粥,出锅前撒上枸杞。
- 功效:温中补脾,适合脾胃虚寒、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的人。
生活调理建议(比吃更重要)
- 饮食规律: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或饥一顿饱一顿,尤其要早餐吃好,因为早晨7-9点是胃经当令,此时吃早餐最养脾胃。
- 细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可以减轻脾胃的消化负担。
- 注意保暖:脾喜燥恶湿,也怕寒,尤其注意腹部和脚部的保暖,避免贪凉,尽量不吃或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镇饮料、生鱼片、大量西瓜等)。
- 适度运动:脾主四肢肌肉,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八段锦等,可以帮助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但避免过度劳累。
- 调节情绪:中医认为“思虑伤脾”,过度的思虑、焦虑、压力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要学会放松心情,保持愉悦。
- 保证睡眠: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脾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
需要忌口的食物
- 生冷寒凉:冰淇淋、冰饮料、生鱼片、大量寒性水果(如西瓜、梨、火龙果)。
- 油腻甜腻:油炸食品、肥肉、奶油蛋糕、巧克力、奶茶等,这些食物难以消化,会加重脾虚和湿气。
- 辛辣刺激:过辣的食物容易耗气伤阴,对脾胃功能也是一种刺激。
- 黏腻难消化:粽子、汤圆、年糕等糯米制品,虽然糯米本身健脾,但吃多了反而会加重负担。
最后提醒:食疗是一个长期调理的过程,需要坚持,如果脾虚症状非常严重,或者通过调理后改善不明显,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辨证论治,可能会配合一些中药或针灸,效果会更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