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痘痘,俗称“痘痘”或“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但也可能持续到成年期,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口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增殖以及炎症反应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分类、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定义与基本概念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皮肤病,典型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或囊肿,常伴有皮脂溢出,好发于面部、颈部、胸部、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虽然痤疮多在青春期发病,但近年来成人痤疮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女性群体。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痤疮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 皮脂分泌过多:雄激素(如睾酮)水平升高会刺激皮脂腺增大、分泌增加,为痤疮丙酸杆菌提供营养来源。
- 毛囊口角化异常:毛囊上皮细胞过度角化导致毛囊口堵塞,形成微粉刺,进一步发展为非炎症性粉刺(白头或黑头)。
- 痤疮丙酸杆菌增殖:该细菌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和炎症介质,引发局部炎症反应。
- 炎症反应:细菌代谢产物和炎症因子(如IL-1α、TNF-α)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红肿、疼痛甚至化脓。
遗传、饮食(高糖、高脂)、压力、化妆品使用不当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痤疮。
临床表现与分类
痤疮的临床表现多样,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具体如下表所示:
分级 | 临床表现 | 皮损类型 |
---|---|---|
轻度 | 少量粉刺,偶见丘疹 | 白头、黑头粉刺为主 |
中度 | 粉刺+较多丘疹/脓疱 | 炎症性丘疹、脓疱 |
重度 | 大量脓疱、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 | 结节、囊肿、深在性炎症 |
特殊类型包括聚合性痤疮(严重结节囊肿)、暴发性痤疮(伴全身症状)等,需及时就医。

治疗方法
痤疮的治疗需根据分级选择方案,原则为“控油、抗炎、抗菌、调节角质”,常用方法包括:
外用药物
- 维A酸类(如阿达帕林):调节角质代谢,溶解粉刺。
- 抗生素(如克林霉素):抑制细菌,减轻炎症。
- 过氧化苯甲酰:杀菌、溶解角质,适用于轻中度痤疮。
- 水杨酸/果酸:化学剥脱,改善毛孔堵塞。
口服药物
- 抗生素(如多西环素):用于中重度炎症性痤疮。
- 异维A酸:重度或结节囊肿性痤疮的首选,但需严格监测副作用(如致畸性)。
- 抗雄激素药物(如螺内酯、避孕药):适用于女性激素相关性痤疮。
物理与化学治疗
- 光动力疗法:抑制皮脂腺、杀灭细菌。
- 激光/光子嫩肤:改善红印、瘢痕。
- 清创术:专业清理粉刺和脓疱,避免自行挤压导致感染。
日常护理与预防
- 清洁:使用温和洁面产品,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
- 保湿:痤疮皮肤仍需保湿,选择无油配方。
- 防晒:紫外线会加重炎症和色素沉着,建议使用非致痘防晒霜。
- 饮食:减少高糖、高乳制品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
- 心理调节:压力可能加重痤疮,需保持良好作息。
常见误区
- “痘痘挤掉就好”:错误挤压可能导致炎症扩散、瘢痕形成。
- “护肤品越贵越好”:应选择成分简单、标注“非致痘性”的产品。
- “痤疮是青春期专属”:成人痤疮需关注内分泌或生活习惯问题。
预后与并发症
多数轻度痤疮可随年龄增长自愈,但中重度者易遗留色素沉着(痘印)或凹陷性瘢痕(痘坑),需早期干预,心理方面,痤疮可能引发焦虑、自卑,必要时需心理支持。
相关问答FAQs
Q1:痤疮和饮食有关吗?哪些食物需要避免?
A:研究表明,高糖食物(如甜点、含糖饮料)和高乳制品(尤其是脱脂牛奶)可能加重痤疮,这类食物会升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刺激皮脂分泌和炎症,建议减少摄入,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和抗氧化剂(如蔬菜水果)的食物。
Q2:痤疮留下的痘印和痘坑如何改善?
A:痘印(色素沉着)可通过外用维A酸、壬二酸或化学剥脱(如果酸)淡化;痘坑(凹陷性瘢痕)需医美手段,如点阵激光、微针填充或皮下分离术,早期防晒和抗炎治疗可预防痘印形成,严重瘢痕建议皮肤科医生评估。

终于搞懂痘痘和痤疮的区别了!原来成因不同护理方式也不同,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