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的原理是“热量缺口”(摄入的热量 < 消耗的热量),但实现并维持这个缺口,在肥胖状态下会遇到多重阻力。
以下是导致肥胖不易减肥的几个核心原因,可以分为四大类:

生理与代谢层面(身体内部的“阻力”)
这是最核心、也最常被忽视的原因,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精密的调节系统,它不喜欢“体重”这个设定值被轻易改变。
-
代谢适应(或称代谢损伤)
- 基础代谢率降低:当你开始减肥,体重下降,你的身体需要更少的能量来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呼吸、心跳等),你的BMR会随之降低,这意味着,你每天躺着不动消耗的热量比以前少了。
- 非运动性活动产热降低:这是身体为了“节能”而做出的另一项调整,你会不自觉地减少日常活动,比如坐姿更久、不爱走动、手脚动作变少等,这些细微活动的减少,每天也会消耗可观的热量。
- 运动效率提高:你的身体会变得更“擅长”运动,用更少的能量完成同样的运动量,这听起来是好事,但对于减肥来说,意味着运动消耗的热量变少了。
- 结果:这些变化综合起来,会导致你的“总能量消耗”显著下降,原本有效的饮食,现在可能只能维持体重,甚至导致体重反弹。
-
激素失调
- 瘦素抵抗: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告诉大脑“我已经饱了,能量充足”,肥胖者体内瘦素水平很高,但大脑对它的信号不敏感(抵抗),导致你总是感觉不到饱,容易过量进食。
- 饥饿素升高:饥饿素由胃分泌,告诉大脑“我饿了,该吃东西了”,减肥时,饥饿素水平会显著升高,让你感到强烈的饥饿感,难以坚持。
- 皮质醇升高:长期的压力、睡眠不足会导致压力激素皮质醇升高,皮质醇会促进食欲(尤其想吃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并促使脂肪在腹部堆积,进一步加剧代谢问题。
- 胰岛素抵抗:肥胖常伴随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并将血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当身体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时,胰腺需要分泌更多胰岛素才能完成任务,高胰岛素水平就像一个“脂肪储存开关”,让你更难燃烧脂肪。
-
肠道菌群失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研究发现,肥胖者的肠道菌群组成与瘦人不同,某些类型的细菌更擅长从食物中提取热量,并影响脂肪的储存和新陈代谢,改变肠道菌群需要长期的健康饮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心理与行为层面(大脑和习惯的“阻力”)
-
大脑的奖励机制
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感,长期如此,大脑会将这些食物与“奖励”紧密绑定,减肥时,拒绝这些食物就像“戒断”一样,会感到痛苦和失落,意志力消耗巨大。
-
长期形成的习惯与无意识行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肥胖往往与多年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 情绪化进食:用食物来应对压力、悲伤、无聊等情绪。
- 无意识进食:边看电视、边玩手机边吃饭,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吃了多少。
- 食物成瘾:对某些食物(如零食、甜点)产生依赖,不吃就难受。
- 这些习惯根深蒂固,改变起来非常困难。
- 肥胖往往与多年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
身体意象与自尊心
长期的肥胖可能导致负面身体意象和低自尊,有些人会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通过暴饮暴食来寻求短暂的安慰。
饮食与生活方式层面(外部环境的“阻力”)
-
不健康的食物环境
现代社会充满了高热量、高加工、超美味的“超加工食品”,它们价格低廉、购买方便、广告铺天盖地,极大地诱惑着我们,选择健康食物需要更强的自律和更多的准备时间。
-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我们都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身体活动量大幅减少,这使得日常消耗的热量非常有限。
-
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会扰乱瘦素和饥饿素的平衡,让你更容易感到饥饿,并且更倾向于选择高热量食物,疲劳也会降低你运动的意愿。
社会与环境层面(宏观的“阻力”)
-
社会压力与污名化
对肥胖的歧视和偏见会给肥胖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焦虑和抑郁,而这些情绪本身又会加剧不健康的饮食行为。
-
缺乏支持系统
如果家人和朋友不理解你的减肥努力,甚至无意中提供不健康的食物,会让减肥之路更加艰难。
总结与建议
“肥胖不易减肥”的本质是:你的身体、大脑和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都在用尽一切办法维持你当前的体重。
减肥不应该是一场“闪电战”,而应是一场需要耐心、策略和科学方法的“持久战”。
给您的建议:
- 寻求专业帮助:咨询医生或注册营养师,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如激素水平、代谢率等),排除潜在的疾病因素,并获得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
- 关注生活方式而非短期节食:把目标从“快速减重”转变为“养成健康、可持续的生活习惯”,包括均衡饮食、规律运动、保证睡眠和压力管理。
- 力量训练优先: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而肌肉是消耗热量的主力军,提高基础代谢率是克服代谢适应的关键。
- 耐心与自我关怀:接受减肥过程中的平台期和体重波动,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而全盘放弃,对自己多一些宽容和鼓励。
- 建立支持系统:告诉家人和朋友你的计划,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鼓励。
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认识到这些复杂的原因,是走出困境、迈向健康的第一步。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