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原则:禁止使用“医疗术语”和“虚假、夸大性内容”
《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的核心思想是“化妆品不是药品,不能宣传治疗功效”,所有暗示或明示具有医疗、诊断、预防、治疗疾病功能的词语,以及无法验证的、夸大其词的词语,都在禁止之列。
最新禁用语的主要类别及具体示例
以下是根据法规整理的主要禁用类别和具体词语,企业在产品标签、宣传册、网站、广告等所有对外宣传材料中都必须严格遵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医疗和疾病治疗相关术语
这是最严格、最明确的禁用类别,任何与疾病、治疗、诊断相关的词语都绝对禁止。
-
疾病名称类:
- 示例: 祛痘、祛斑、美白、防脱、生发、去屑、抗敏、抗炎、杀菌、消毒、抗皱、紧致、修复(特指皮肤屏障修复以外的深层修复)、治疗、治愈、缓解、改善(特指改善疾病症状)、预防、祛疤、脱毛(若产品不具备特殊化妆品资质)等。
- 特别注意: “美白”和“祛斑”是重灾区,法规明确禁止使用,但允许使用“提亮肤色”、“匀净肤色”等不涉及“改变肤色”、“祛除色斑”等医疗暗示的词语。
-
医疗效果类:
- 示例: 治愈XX病、消除XX症状、根治、消炎、杀菌、消毒、抗炎、修复受损组织、促进伤口愈合等。
-
医疗过程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示例: 激光、光子、射频、微针、电穿孔、导入、导入仪等(除非产品本身是配合这些仪器使用的特殊化妆品,但宣传时也需谨慎)。
虚假、夸大或绝对化用语
这类词语虽然不直接涉及医疗,但通过使用极限词汇或无法保证的承诺,对消费者构成误导。
-
绝对化词语:
- 示例: 最、第一、顶级、极品、最佳、永久、100%、绝对、全面、完全、彻底等。
-
虚假或无法验证的承诺:
- 示例:
- 效果承诺: “一次见效”、“三天见效”、“永不复发”、“保证有效”。
- 成分承诺: “纯天然”、“零添加”(除非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不含任何该类添加剂,否则容易引发争议)、“无任何副作用”、“医学级”、“药用级”。
- 技术承诺: “诺贝尔奖技术”、“专利技术”(需提供真实专利号)、“XX大学/医院研发/监制”(需获得授权证明)。
- 示例:
明示或暗示具有医疗作用
这类词语比较隐蔽,需要仔细甄别,它们通过暗示产品成分或效果与药品/医疗器械相关,来达到宣传目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成分暗示类:
- 示例: “含有XX(药品名称)成分”、“XX(药品名称)同源成分”,不能宣传“含有XX药膏成分”。
-
效果暗示类:
- 示例: “替代XX药品”、“无需再使用XX药品”、“XX的平价替代”。
-
专业机构暗示类:
- 示例: “XX(医院名称)专用”、“XX(科室名称)推荐”,除非有正式的合作关系和授权文件,否则严禁使用。
与功效宣称不符的词语
产品的功效必须与国家药监局备案的功效宣称相一致,如果备案的是“保湿”,就不能宣传“抗皱”。
- 示例:
- 备案功效为“保湿”,但宣传中使用了“紧致”、“抗衰”等词语。
- 备案功效为“清洁”,但宣传中使用了“深层净化”、“排毒”等词语。
常见误区与“灰色地带”
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模糊地带,需要特别注意。
-
“修复” vs “屏障修护”:
- “修复”:通常指修复皮肤深层损伤(如痘痘印、光老化等),带有医疗暗示,禁用。
- “屏障修护”:指帮助维护皮肤角质层的正常功能,是化妆品允许的保湿、维稳类功效,可以使用。
-
“抗衰” vs “抗皱”:
- “抗皱”:直接针对皱纹这一皮肤老化问题,与治疗相关,禁用。
- “抗衰”:范围较广,也容易与“抗皱”混淆,同样具有医疗暗示风险,更安全的选择是使用“延缓皮肤老化”(这是法规允许的宣称)或“淡化细纹”(注意是“淡化”而非“祛除”)。
-
“祛痘” vs “控油”、“调理”:
- “祛痘”:明确针对痤疮这一疾病,禁用。
- “控油”、“调理”、“舒缓”:这些是化妆品的正常功效,可用于帮助改善因油脂分泌过多引起的不适,可以使用。
-
“美白”的替代词:
- 禁用: 美白、淡斑、净白、亮白、增白。
- 推荐使用: 提亮肤色、匀净肤色、改善肤色不均、淡化暗沉、透亮肌肤。
如何查询和确保合规?
由于法规和执法在不断更新,企业不能仅凭一篇文章就确保万无一失。
-
查询官方备案:
- 访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或其官方小程序“化妆品监管”。
- 输入产品名称或备案号,可以查询到该产品的备案信息,包括其备案的功效宣称,这是判断宣传是否合规最直接的依据。
-
阅读官方文件:
- 仔细研读《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等核心法规原文。
-
咨询专业机构或律师:
对于复杂或不确定的宣传用语,强烈建议咨询专业的化妆品法规顾问或律师,进行合规性审查,避免法律风险。
最新化妆品禁用语的核心是回归产品本质,即化妆品是用于清洁、保护、美化、修饰的产品,而非用于治疗疾病,企业在进行宣传时,应:
- 守住底线:坚决不使用任何医疗、疾病相关术语。
- 避免夸大:不使用绝对化、无法验证的承诺性词语。
- 精准宣传:确保宣传用语与备案的功效宣称严格一致。
- 勤于查询:以国家药监局的官方信息为准,及时更新合规知识。
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这些禁用语也能帮助您更好地识别虚假宣传,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

暂无评论,1人围观